半島陰雲籠罩 東北亞離“熱”戰還有多遠?

2016-02-18 07:34:47|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杜軍帥

半島陰雲籠罩 東北亞離“熱”戰還有多遠?

朝鮮公佈的KN-08導彈(資料圖片)

  據韓聯社報道,韓國總統樸槿惠16日國會發表了強硬的國情演説,透露了韓國會堅持採取強硬制裁措施解決半島問題的決心,並稱“金正恩正在肆無忌憚地在危險道路上狂奔”。

  朝鮮半島上空籠罩的陰雲越來越重。但無論國際輿論如何嚷嚷對中國施壓,或者是美日韓如何“積極的”謀劃自身利益,恐怕于半島危機而言只是“隔靴搔癢”,關鍵在於,朝鮮將會如何選擇它的未來?

  【局勢緊張:危機可能升級】

  朝鮮半島如果發生混亂,對於周邊所有國家而言無疑都是一場巨大的噩夢。

  然而不幸的是,這場噩夢眼看逐漸變為現實。

  據韓聯社報道,16日的演講中,樸槿惠用“朝鮮不顧韓國政府和國際社會的屢次反對和警告,執意進行第四次核子試驗,這是對朝鮮半島和世界和平的正面挑戰”的言論表達了韓國的焦慮和憤怒。也為自己選擇和美國共謀部署末端高空防禦系統(“薩德”系統)一事給出了説明。

  日本也忙著在旁邊“搖旗吶喊”。據日本《産經新聞》報道,日本常駐聯合國代表吉川元偉當地時間15日在聯合國安理會的辯論會上對朝鮮近來的舉動予以強烈譴責,並稱其是“對聯合國憲章的挑戰”。

  然而,這並沒有令朝鮮感到擔憂。據韓聯社援引朝中社消息稱,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近日在木蘭會館對發射“‘光明星4號’衛星”作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勞動者和幹部舉辦了慶功宴,而朝鮮國防委員會第一委員長金正恩在宴會上下達了發射更多“應用衛星”的指示。

  “歷史再次上演,朝鮮半島因平壤一系列的挑釁舉動陷入惡性循環。”英國《經濟學家》稱。

  這種惡性循環會走向爆發有限軍事衝突的地步嗎?

  現實看上去似乎不排除這種可能。《俄羅斯報》報道稱,韓國政府已經要求民眾了解所在地防空洞的位置,美韓軍方“已做好遭朝方軍事打擊的準備,在邊境地區處於高度備戰狀態。”

  現實要求我們考慮到半島衝突升級的可能。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董向榮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不僅僅是朝鮮方面不可控的因素,韓美兩國的態度與以往也有所變化,似乎想用戰爭的方式“一下子”解決朝鮮問題。

  特別需要考慮的,是“薩德”系統“進駐”韓國恐怕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董向榮説:“隨著美國的戰略東移,美國也一直在這一地區尋找合適的佈置據點。朝鮮此次的核子試驗其實也只是美國加快佈置薩德系統的一個藉口,讓美國似乎更加“理直氣壯”地部署這一系統。

  【衝突陰雲:警惕危機外溢】

  局面為什麼會走到如此緊張的地步?

  顯然,一味責怪朝鮮的“任性”也不全面。“這是對美國針對東北亞越來越強硬並讓人擔憂的外交政策的回應。朝鮮也許是想在奧巴馬卸任、換上更加鷹派的新總統之前獲得美國重視的最後一搏。”美國外交政策聚焦研究計劃網站刊文表達了此觀點,並認為,朝鮮向美國提出想要達成和平和約已有幾十年,並且從2015年10月開始又向美國遞出了新的橄欖枝,希望開展正式解決朝鮮戰爭歷史遺留的和約談判。然而奧巴馬政府在朝鮮問題上始終沒有嘗試過“真正的交流”。

  換言之,美國的“威逼利誘”顯然沒有用,因為朝鮮始終沒有安全感。如俄羅斯《觀點報》所言,“美國本身才是導致朝鮮研製核武器的最主要原因。”隨著亞太地區日益成為美國行動及利益的主要舞臺,倘若試圖接著打朝鮮這張牌,俄羅斯與中國遲早也會採取非常手段令自己的地緣政治對手無法打好這張牌。

  “朝鮮現在是與國際社會背道而馳。但如果對朝鮮的‘外部壓力’不減弱的話,朝鮮恐怕也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是進一步加強軍備。”董向榮認為。

  時至今日,白宮依舊對通過綜合性外交措施來化解半島核問題的建言充耳不聞。按照俄新社的觀點,這也意味著,在美朝缺乏內容豐富的對話和持續衝突的情況下,朝鮮依然存在進一步發展本國導彈核計劃的動機和完全的行動自由。

  更令人擔憂的是,薩德系統的部署無疑會讓東北亞地區在安全問題上出現更加緊張的局勢,甚至出現陣營對壘化的態勢;更要警惕美日韓等國家採取某些“單方面”的懲罰舉措,從而將半島危機外溢向整個東北亞乃至亞太地區。

  “東北亞有動蕩風險,但是這個風險人類一定有能力把它管理好。”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沈丁立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至少,我們很難阻止別的主權國家決定怎麼做,更多應該計劃的是自己如何應對。

  【反思應對:機制不能失衡】

  那麼問題來了,東北亞有足夠的準備應對這一地區的衝突升級嗎?

  這幾乎難以明確回答。那麼,換一個問題來想想:解決東北亞問題的思路,是不是已跟時代的步伐有所脫節?

  美國《紐約時報》的社論稱,單憑嚴厲的制裁並不足以讓朝鮮重新思考自己的武器計劃。伊朗核協議的簽訂表明,只有在磋商朝著都能接受的目標前進時,制裁才是一種有用的工具。而目前相關國家“都沒有拿出一項能夠誘導朝鮮認真談判的提議”。

  換言之,國際社會需要的,是一份具體的解決方案。然而,現在還沒有哪個國際“玩家”有能力給出這套方案來。美國《時代》週刊刊文稱,只組織會談是不夠的,要想成功地處理這個問題,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未來更多的可能,是通過聯合國安理會主導的框架設計來進行干預更現實一些。”董向榮表示。

  半島的“安全困境”恰恰暴露了這一地區安全機制嚴重失衡的深層問題。核武器與美國之間的對決變成了半島安全的“潛規則”。“奧巴馬政府需要重新審視與平壤談判的戰略工具,”美國《華盛頓季刊》稱,就目前而言,只有華盛頓和平壤之間的雙邊對話才能給目前的僵局帶來根本性的突破,這需要在認知領域對“朝鮮崩潰論”的實際可行性進行重新思考。

  “美韓以為這種‘外科手術’式的打擊就能‘快刀斬亂麻’,一舉解決問題,過於樂觀了。”在董向榮看來,軍事衝突會給周邊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軍事動武也涉及到非常複雜的問題。至少,怎麼控制軍事衝突的規模不要上升為大規模戰爭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真正的危機,或許尚未到來。 本報記者 宦 佳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