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式外交”讓“命運共同體”落地生根
1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羅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發表題為《共同開創中阿關係的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習近平在演講中表示: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實行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著力點之一就是積極主動參與全球治理,構建互利合作格局,承擔國際責任義務,擴大同各國利益匯合,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早在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就首次提出:“合作共贏,就是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上合組織峰會、亞信峰會、中阿合作論壇、博鰲亞洲論壇……回顧習近平的世界足跡,可以説“命運共同體”已成“習式外交”的象徵符號。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講話中,習近平更是為世界各國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了“五位一體”的“路線圖”。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國際上的事情大家應該商量著辦,大國小國強國弱國都應有發言權。就以習主席2016年中東之行為例,諸如“中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推動中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新發展”、“與伊朗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等,也都已明確説明中國在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在努力編織平等民主的合作夥伴網絡。
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武力不是解決問題之道,零和思維無法帶來持久安全。主辦世界互聯網大會,也就是在信息安全各個層面進行深度溝通,探索互聯網的共享共治。盤點習近平外交足跡,是在以“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為原則,推動建立新型國際關係,並以此為基礎建立國際格局新秩序,進而實現“中國夢”與“世界夢”的水乳交融。
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2013年10月,習近平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就曾提出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重大倡議。再加上正式加入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等,盡皆顯示出中國是在不斷向周邊國家輸出發展紅利,是在開放創新中與周邊國家互利共贏、包容互惠。
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近年來,中國努力促使各種文明平等相待、互學互鑒,2014年7月習近平主席出訪拉美時就曾倡議于2016年舉辦“中拉文化交流年”。“中拉文化交流年”將於2016年全年在中國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舉辦,涉及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古巴、智利、哥斯達黎加等近30個拉美國家。
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習近平主席就曾親赴法國巴黎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中國和美國也相繼簽訂了一系列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富有成效的文件,中國還宣佈建立規模為200億元人民幣的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這充分表明瞭中國與國際社會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信心。
建設“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載體,就是“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建設倡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惡”,其帶來的既有經濟上的輻射也有政治上的互信。事實上,“一帶一路”所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就已經展現了中國相容並包的態度、平等互利的立場,展示出習近平主席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高度的歷史眼光和大局思維。
“獨行快,眾行遠”。“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已經開啟了帶有中國特色的習式外交新篇章。從“東亞命運共同體”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再到“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這一超越了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的“習式外交”理念不僅讓中國在世界廣交朋友、廣結夥伴,也已促使更多國家和地區在互利共贏中找到利益支點,進而以共同發展讓更多人民共享世界美好未來。(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