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搶救北京恭王府:6套房子才請走老幹部(圖)
原標題:文化部搶救北京恭王府:6套房子才請走老幹部(圖)
上世紀初,北京城流傳著一句順口溜:“恭王府的房子、豫王府的墻,肅王府的銀子用斗量。”
恭王府位於北京的風水寶地什剎海地區,佔地6萬多平方米,有“99間半”之稱的後罩樓攔腰將之隔為府邸和花園,府邸堂皇莊重,花園優美繁華。在王府、貝勒府扎堆的前後海,恭王府以其富麗而被稱作“城中第一佳山水”,更因其堪比故宮的府邸建制而聲名顯赫。
時至民國,為了籌集復清經費,也為生活所迫,恭王后裔先將府邸和花園抵給了西什庫教堂,後賣給輔仁大學。
1934年,身為北平“左聯”組織委員的谷牧有機會到輔仁大學走動。王府軒敞華美的景色給這位剛滿20歲的文學青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年後,當年的民國文青、中共地下黨負責人成了共和國副總理,而昔日王府卻是陋室空堂、衰草枯楊,往日聲名無人知曉。正是谷牧,肩負起周恩來的囑託,成為搶救恭王府的關鍵人物。
“三國四方”
建國後,恭王府與北京城內其他王府巨宅一起,悉數被收歸國有,逐漸被多家單位所“瓜分”。
王府南邊的府邸,被北京市文化局所屬的北京藝術師範學院和文化部所屬的中國戲曲研究院、民族美術研究所和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等單位佔用;北邊的花園,則為公安部、天主教愛國會和北京風機廠所佔用。
1955年,公安部聘請蘇聯專家前來協助工作,因為保密,不便安排他們住賓館。經過報批,北京市將恭王府後花園裏的空房全部劃歸公安部使用。中蘇關係破裂後,蘇聯專家陸續搬走,住房緊張的公安部陸續安排徐子榮、陳龍、汪金祥、梁國斌等副部長和一些局級幹部以及工作人員等數十人搬進了恭王府後花園。
當時,遷入的人員大多只知園子前身是王府,但並不知道是恭王府,也不清楚其歷史,更無文物保護意識。各單位為辦公和生活便利,或拆房,或建樓,保存下來的建築也因年久失修殘破不堪。
1962年被認為是曹雪芹的兩百週年誕辰,彼時紅學界掀起了短暫的考證熱潮,有紅學家指恭王府是《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此説法引起了學界甚至高層領導的關注,周恩來、康生、李先念、陳毅、李富春、楊尚昆、郭沫若等先後到恭王府花園參觀考察。此後,“大觀園”便成了恭王府後花園的俗稱。周恩來乘機批示,撥專款重修恭王府花園,並指示:“一切照原樣修復。”郭沫若還向中央打報告,建議在恭王府建立曹雪芹紀念館。
“文革”開始後,建紀念館一事不了了之,府內維護一度暫停,並擠進來更多的住戶。好在大觀園之説已深入人心,使恭王府成為“文革”後保存較好的少數王府之一。與恭王府只有一條夾道之隔的阿拉善王羅卜藏多爾濟府(俗稱羅王府),則徹底淪為了大雜院。
1975年,谷牧擔任了國務院副總理。谷牧1950年代調中央任國家建委副主任,逐漸成為周恩來在經濟工作方面的得力助手,深受其信任。病重的周恩來向谷牧託付了三項文化建設工作:建立北京圖書館新址、重整琉璃廠老街,以及修復恭王府。
“總理告訴谷牧,讓他支持文化事業。谷牧雖然不管文化,但總理説他是管錢的,建設工作離不開他。” 96歲的仲秋元向《中國新聞週刊》回憶。仲秋元“文革”前長期在文化部計財司工作,1979年從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任上調回文化部任辦公廳主任,80年代初擔任文化部副部長,參與了這幾項文化建設工作。
“四人幫”垮臺後,谷牧開始正式進行這幾項工作的籌備,並向中央寫了報告,得到了李先念等領導的支持。1980年初,他組織國家文物局和國家建委聯合起草了《關於加強古建築和文物古跡保護管理工作的請示報告》。在報告中,他特別強調了修復恭王府的重要性。
當時文化部還處在“文革”後的整頓中,但谷牧還是把這幾項工作交給了文化部。據仲秋元回憶,谷牧與時任文化部部長黃鎮以前在外事工作上曾有一些接觸,對他比較了解。
用當時的話説,恭王府項目是“三國四方”(此説來源於1970年4月在中國召開的印度支那人民最高級會議),“三國”是北京市、公安部、文化部,多出來的“一方”則是谷牧,代表國務院主持大局。
文化部在部委中的排名靠後,在幾家聯合的項目中的話語權難免受到影響。比如在琉璃廠改建項目中,文化部後來就成了一個“名義甲方”——立了項目,但不管工程,具體事務由北京市負責。因涉及單位眾多,屢屢發生扯皮,工程甚至在1980年11月因籌建機構不健全、資金不到位而停工。
恭王府面臨著比琉璃廠改建更大的難題。
“誰的孩子誰抱走”
經過十年動亂,恭王府已成為被8家單位割據、數百住戶聚居的大雜院。
修復恭王府,首要任務是搬遷。工程面臨著怎麼搬、誰拿錢來搬的問題。
“北京的王府很多,但沒有哪個比恭王府更大。”仲秋元憶起30多年前搶救恭王府一事依然歷歷在目,“這麼大的一個地方,保留下來沒有破壞,很難得。但裏面住的人雜得不得了。要恢復原貌,要搬走很多人!”
當時佔據恭王府的,主要有文化部所轄的中國音樂學院(1964年在北京藝術師範學院的基礎上成立,並劃歸文化部)及其附中、文學藝術研究院(中國戲曲研究院、民族美術研究所和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70年代合併,1978年改為該名),公安部的宿舍,國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簡稱國管局)的幼兒園,以及北京市所屬的北京風機廠。
文化部自己的單位搬遷,比較好解決。國管局則屬於“講不通動都動不了、但講通了就很容易”那種,因為這個項目是副總理谷牧親自主持的,國管局很快同意將幼兒園搬走。但面對其他強勢的單位,文化部就沒有辦法了,只能谷牧出來協調。
谷牧多次召集文化部、北京市、公安部、國管局召開聯席會議,但是恭王府的騰退搬遷工作進展依然十分緩慢。
1980年7月19日,谷牧前往恭王府視察。在後花園檢查原王府大戲樓的保護情況時,以溫和聞名的谷牧難得地撂了一句硬話:“不管(恭王府)將來開放不開放,戲樓裏的人都要搬出去。”他指示陪同視察的北京市建委副主任沈勃,立刻安排佔據戲樓的北京風機廠搬遷,同時要求在場的幾個相關部委的領導,在8月份拿出搬遷方案。
文化部的搬遷方案很快在7月24日送到了谷牧處:申請1500萬元和5萬平方米基建用地,修建中國音樂學院和文學藝術研究院新址。
雖然“文革”後百廢待興,財政困難,谷牧還是專門找到主管財政的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為文化部的搬遷特批了一筆錢。
在谷牧的協調下,北京市在勁松給公安部撥了一塊地,用來蓋宿舍樓。
1981年9月,谷牧召開恭王府搬遷會議,搬遷工作終於啟動。
會後,文化部開始前期準備工作。仲秋元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由於工程艱難,文化部又“弱勢”,部裏誰都不願意去,連牽頭起草《關於加強古建築和文物古跡保護管理工作的請示報告》的文物局都沒有興趣。最後,任務落到了時任文化部總務司副司長韓澎的頭上。
1981年11月,總務司所屬的文化部修建隊派盧明勝、張躍東、韓揚等人進入恭王府調研。
文化部修建隊于1978年成立,主要負責修建平房、板房、車庫等小工程任務。修建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分為木工、土建、油漆等幾個專業組,還有財務、採購、倉庫等行政和後勤部門。
“韓澎就告訴我們,恭王府要修了,你們去琢磨琢磨,沒有期限。”當時的修建隊副隊長盧明勝告訴《中國新聞週刊》。
1982年春節前後,修建隊向文化部提交了恭王府調研報告,提出了後花園24景的修復方案。
2月13日,在修復恭王府、改建琉璃廠的彙報會上,谷牧為恭王府搬遷定下了基調:誰的孩子誰抱走。
3月,文化部提交《關於恭王府修復工程的請示報告》,提出了“接一間、管一間、修一間”的修復方案,並建議成立恭王府修復管理委員會。
不久,谷牧再次在恭王府召開幾個部門的聯席會議。主管計財、基建的文化部副部長仲秋元,北京市副市長張百發、公安部副部長習國光等均出席了會議。
仲秋元回憶,這期間,谷牧再次視察了恭王府,並明確了修復工程的領導問題。“谷牧説我做主了,修復工作還是歸文化部,北京市就不要插手了。”
會上,谷牧宣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以文化部為主,由文化部、公安部、國家計委、建委、財政部、國管局、宗教局、北京市政府等部門組成的恭王府修復管理委員會,並制定了先易後難、分期分批,先花園、後府邸,邊搬遷、邊修復、邊開放的修復原則。
不可能的任務
1982年4月,文化部修建隊匆匆入駐恭王府。
仲秋元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恭王府修復工作沒有人管,就靠這支維修隊。日後,維修隊的成員大都成為了文化部的工作骨幹。
第一批進駐的修建隊成員、現恭王府管理中心高級工程師張壯向《中國新聞週刊》回憶,修建隊進駐恭王府時,府邸裏住了200余戶,花園中心區域住了60戶,周邊40多戶。彼此各自為政,各掃門前雪。
府邸部分,中國音樂學院因辦學需要,拆除了部分原有附屬用房,增建了鋼筋混凝土的辦公建築群;花園部分,遊廊已塌,園池被填做幼兒園的操場,東邊的工廠拆了7間房,建了一座兩層的廠房,有的住戶還搭建了廚房、鍋爐房、儲藏室等臨時建築。
原王府的古建已瀕臨支離破碎的邊緣。
修建隊對修復工程的前景都比較悲觀。且不提府邸部分駐著一個大學和一個研究機構,單是花園的搬遷就已遙遙無期。
儘管有谷牧下的死命令,北京風機廠也要在新的廠房建成後才能搬走。雖然公安部新建了宿舍,但許多離休幹部也不願意搬走。讓盧明勝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幹部是用了至少6套房子才將他請走的。更不用説天主教愛國會。愛國會寫信給趙樸初,他呈遞給鄧小平,鄧小平做了批示,愛國會就不搬了。
經費也是一大問題。張壯回憶,花園的修繕工程一直沒有拿到專項經費,年年他都得跟著隊長到部裏計財司“要錢”。聽會計説,國家沒有專門撥款,經費都是從文化部財務處管理的事業經費裏擠出來的。
修建隊從文化部搬來桌椅板凳櫃子辦公,一來就給這些固定資産做了編號,以便將來搬走時方便清點。“我們在文化部的地兒一直沒交。”張壯説,“我們都留著後路。”
推動修復工作的,是修建隊隊長吳其珍。
吳其珍是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老革命,當時已年過五旬,但“艱苦創業”的作風連當時年僅17歲的張壯都有些吃不消。剛剛進入修建隊不到一年的張壯,對這位老前輩又敬又畏。
張壯説,吳其珍的“辦公時間”和“工作時間”是分開的。他一天在現場工作10個小時,和工人一起搭架子、扛沙包。只有現場工作結束後,才回辦公室。
“他每天早上5點半到辦公室安排工作,一直到晚上8點下班回家,但很多時候都會工作到10點、11點。給我們也熬得夠嗆。”張壯回憶。
禁止穿“奇裝異服”
修建隊進入恭王府後花園時,是以維護花園環境、服務花園住戶為名的。
當時,園裏住戶各自獨立,用墻隔出一片片小天地。公共區域無人問津,一片破敗,雜草叢生,甚至有各種小動物出沒,如同荒野。修建隊便從除草剪枝、打掃衛生開始入手。吳其珍禁止手下穿喇叭褲等“奇裝異服”,一律理平頭,希望給住戶留個好印象。
但住戶的抵觸情緒依然強烈。他們聯合起來,各有分工,有記錄的,有照相的,為的是收集修建隊破壞文物的“罪證”。修建隊員態度和氣,除了修整環境,對各家各戶有求必應,忙前忙後,與大部分住戶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修建隊還遇到過不僅不願搬,還趁機佔房的。張壯記得,有騰空的房屋,其他住戶就會來轉悠,甚至直接把物品搬進去佔房。
各單位的騰退工作進展緩慢。為此,恭王府修復管理委員會大會小會開了幾十次,谷牧也多次來視察,還下了“限時限刻”搬出的命令。
首先從花園搬走的是文學藝術研究院下屬的紅樓夢研究所和國管局幼兒園。1984年,在北京市副市長張百發的強勢要求下,北京風機廠也于限定日期內搬遷完畢。
為了遷走恭王府的住戶,公安部下了很大力氣統建宿舍,還成立了公安部大觀園宿舍拆遷辦。拆遷辦的每月例會,張壯都作為文化部代表列席。對於不願意住統建宿捨得老幹部,公安部想辦法給他們安排了四合院住宅。
住在花園中心的一位公安部老幹部是紅四方面軍的戰鬥英雄,脾氣暴躁,被當時院裏的住戶和工作人員稱為“老天爺”。公安部的一位副部長親自找到盧明勝為他説情,請他“就不要動花園這塊地方了”,盧明勝當然無權同意。最後還是谷牧把老紅軍叫到國務院談話,才得以解決。
1986年,公安部宿捨得住戶搬出。至此,恭王府後花園的騰退工作暫告一個段落(花園四週還有住戶,因為沒有影響到花園格局,當時沒有立刻遷出)。
恭王府修復管理委員會更名為文化部恭王府修復管理處,修建隊的編制也從部里正式轉到了修復管理處。
同年,後花園第一期修復工程結束。
搬出花園,又進府邸
1986年5月18日,谷牧再次就搬遷問題召集了文化部、北京市、公安部等部門的聯席會議。這次,是文化部讓谷牧發了火。
恭王府中有文化部的兩大單位:中國音樂學院和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研究院1982年改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管局與北京風機廠搬出後,文化部就成了恭王府裏最大的佔房戶。
文化單位的房子歷來緊張。藝研院位於恭王府的府邸,包括“99間半”在內的西路和東路是其辦公區域和研究生部,曲裏拐彎的耳房偏房都被之前的畢業生佔據了。藝研院82級一位研究生回憶,她1985年新婚沒有地方住,就和丈夫在“99間半”裏找了一間空辦公室,作為新房。
藝研院所屬的紅樓夢研究所原在花園裏辦公,府邸裏的藝研院尚未整體動遷,先搬出來的紅樓夢研究所無處可去,索性搬出花園,又進府邸。
在這次聯席會議上,谷牧首先督促了公安部的搬遷問題,又批評了文化部的騰退工作:“文化部再怎麼困難也不能搬進去!公安部搬出來,你們搬進去,是沒有什麼道理的!”文化部副部長宋木文當場表示:“誰再搬進去,谷牧同志拿我是問!”
後花園騰退工作進行得差不多了,在恭王府未來開放時歸誰管理的問題上,文化部和北京市又有了爭議。在這次聯席會議上,谷牧發話,恭王府首要問題還是騰退修復問題,“至於修復後將來如何使用,暫且不提”。
三代國務院領導人接力
1987年到1988年,後花園的退一步齋、垂花門等建築逐漸修繕完成。文化部希望開放恭王府後花園,以園養園,也為府邸部分的搬遷造一個聲勢。
要開放後花園,必須明確管理權歸屬的問題。恭王府管理中心原黨委副書記吳傑曾查閱過府裏的檔案,他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在管理歸屬問題上,文化部和北京市雙方都給谷牧打了報告,谷牧在給文化部的批示中説,想讓恭王府歸你們管,就要拿出一個更好的策劃方案。
1987年,文化部提出了將恭王府建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博物館的方案。谷牧將報告批轉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同意了這一方案。至此,恭王府的歸屬權正式交給了文化部。
1988年,谷牧卸任國務院副總理職務。在他任職期間,恭王府後花園的騰退和修繕基本完成。
8月17日,恭王府後花園正式對公眾開放。但因缺少經費,後花園的修繕並沒有全部完成。
1989年,李瑞環到恭王府視察。為了能讓恭王府花園在來年的亞運會期間成為接待定點單位,經他批示,從亞運會的預算裏批了150萬的專項經費給文化部。趕在1990年亞運會開幕之前,恭王府後花園的修繕工程終於全部完成。
而恭王府府邸部分的搬遷由於牽扯麵太廣,問題太複雜,幾乎無法向前推進。藝研院在北四環的新址被北京市副市長張百發借去,用作亞運會場館的停車場,以致新址建設遲遲沒有開工。
1995年4月22日,退休的谷牧再次來到恭王府考察。恭王府負責人向他保證,應能在1997年完成大部分單位的搬遷工作,但他已經不太相信這樣的保票了,只留下一句:“看來我是見不到恭王府修好的那一天了。”
1999年,時任國務院常務副總理李嵐清開始主持恭王府的騰退修復工作。他後來回憶:“谷牧同志受周總理的委託,我受谷牧同志的委託,抓了5年恭王府的工作。”
2002年,中國藝術研究院遷往北四環新址;2006年10月,佔據恭王府府邸的最後一家單位——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搬出。在三代國務院領導人的關心下,歷時28年的恭王府騰退工作終於圓滿畫上句號。
2008年8月20日,大修後的恭王府府邸對外開放。至此,恭王府全面開放,成為中國唯一一座對公眾開放的清代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