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把握“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推進的路徑
作者: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孟東方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是續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的行動綱領。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科學推進,而科學的推進思路則是保障這一戰略佈局推進的基本前提。基於“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本身的系統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性、執政黨執政理念的人民性,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應遵循以人的發展為終極的目標關懷,以科學理性為必備的思維方式,以協調推進為總體的實踐要求,以規範有序為基本的方法遵循,以又好又快為發展的成效評判。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以人的發展為終極的目標關懷
“以人為本”既是科學發展的本質要求,又是中國共産黨執政理念的忠實反映。在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樹立以人的發展為終極的目標關懷的價值理念。一是要增加認同感。在我國突飛猛進的經濟發展中,人民已不再僅僅滿足於低層次的需求,進而開始追求更高層面的需求。對人民來説,增強認同感的最有效方式在於大力發展生産力,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二是要增加參與感。“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不僅著眼于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遠大目標,更注重人民的主體地位。要在一系列以人民為主體,看得見、摸得著的參與過程中,使人民真正感受到自己作為國家主人的身份,對美好生活充滿信心和憧憬,並且發揚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地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願意全身心地投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活動中。三是要增加獲得感。“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不僅要滿足人民群眾現階段的物質需求,而且要讓人民群眾增加獲得感,實現終極關懷與當下關懷的完美結合。這種“獲取”既來自於社會最基本的民生問題,即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又來自於夢想、尊嚴、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等精神層面。
以科學理性為必備的思維方式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因此,在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培育和養成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是前提條件。一是具備創新思維。“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本身就是實踐與理論的偉大創新,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更需要把這一創新思維的理念貫穿實踐發展的全過程,以實現體制的創新、機制的創新和關鍵環節的突破。從而為整個社會的“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夯實根基。二是要具備辯證思維。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特別是在辯證思維的指導下,注重“發展”和“保護”的統一、注重“穩”與“改”的統一、注重法治對於改革和治黨的統一,以及注重黨的隊伍建設中自律與他律的統一。三是具備系統思維。“四個全面”是一個注重整體性、協調性和系統性的內在統一體。從認識論來説,“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本身就是能夠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的“大系統”。系統思維也體現在對政府工作的具體要求上。沒有系統思維就無法形成強大合力,更不能保證整個大系統的良好運作。四是具備前瞻思維。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應站在戰略的高度,縱覽國內外的局勢變化,做到胸有全局,不僅要抓住主要矛盾,解決關鍵問題,而且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以前瞻的視角予以觀察、審視和謀篇佈局,確保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持續發展。
以協調推進為總體的實踐要求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一項系統工程,任務要求極其艱巨而複雜,堅持協調發展的理念是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基本原則。應從兩個維度來予以重視,一方面要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內部關係。唯物主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事物內部的各要素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整個世界是相互關聯的整體。對“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推進,不僅要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增強其整體性的要求,而且要實現各要素和環節的突破,確保“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整體推進和中國夢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協調推進發展的現實舉措。通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協調發展,對不同區域進行優勢互補的差別化協調發展,避免了同質化和不均衡發展。通過協調經濟與社會的同步發展,不光提升了國家綜合實力,更解決了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通過協調改革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從而形成自然界內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