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佈城市規劃指導建議 "不再建封閉住宅小區"引熱議

2016-02-22 19:12:1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任傑):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正式發佈,它對於今後5年乃至更長時間中國城市發展的地上地下規劃、交通路網建設、傳統歷史風貌保護等公眾關切問題做出原則性部署。其中提出,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解決交通路網佈局問題。

  專家指出,這一思路有助優化路網結構,優化城市效率。不過,一旦“拆下圍墻”,居民生活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將受影響,小區公共用地的利益也可能被侵害。社會需求和民眾利益如何權衡,這或將涉及社會治理和公共協商的相關問題。

  開放小區、開放大學,這樣的建設風格,在西方國家十分普遍,而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機關大院、人口眾多的大型社區比比皆是,這既根源於規劃理念差異,也與文化傳統、居住習慣等深層次因素相關。

  這份高層發佈的城市規劃建設指導意見提出,要優化街區路網結構: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佈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鳳瑞在接受本台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中國城市發展中,構建開放式社區的討論早已存在,國家這次的政策思路是符合現代趨勢的:“中央提出把各個大院、社區逐步開通,進一步細化街區的交通佈局,應該説,這順應了中國城市發展的時代要求。現在的城市越來越發展,交通的要求越來越便利,大院把整個城市的交通格局阻斷了,自我封閉,這樣就影響了城市的整體效率。”

  北京大學城市管理學院副院長趙成根則有不同看法。他認為,中國的人口流動和城市建設有特殊情況,在社會轉型期,推動小區空間公共化可能帶來問題:“中國的國情如此,處在社會的轉型期,大量的人口涌到城市。我們到北京大興做了一個課題調研,當地就是因為社區的半開放的狀態,各種各樣的案件經常出現,最後沒有辦法,弄了很高的圍墻把小區圍起來。”

  事實上,這也是很多市民的擔憂。現實中,很多城市中的一些小區已處於半開放的狀態,儘管沒有打通道路,但已普遍存在車輛穿行造成噪音、秩序亂、擁堵等問題。市民張先生對記者表示:“政府説要修道路,道路不夠寬,就要徵用小區的地面,讓我們買了房子的業主‘埋單’。以後外面的人和車隨便進,治安出了問題怎麼辦?現在小區有問題,業主委員會可以直接找物業,以後出了問題,業主委員會該去找誰?”

  更重要的問題或許在於,一旦“小區拆掉圍墻”,納入公共道路網絡,原本屬於小區和業主的土地空間將被壓縮,相關權益將難免不受侵害。

  中國房地産業協會副會長顧雲昌認可住宅要推廣街區制的政策,但他在接受本台記者採訪時也指出,新建小區與老舊小區將面臨不同問題:“現在誰都不知道,買了房子分攤公共空間多少,土地使用權證、房産證僅僅是宅基地這棟樓和周邊的情況,至於小區內部的公共綠地恐怕沒有分攤到小區業主身上。出讓土地的時候應該明確,這個土地是向外界開放的,大家都可以穿行的,這是必要的。而對於已經封閉的居住區,這恐怕是比較難的問題,所以要逐步推廣,要解決所屬權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鳳瑞認為,這將涉及利益再調整的問題:“比如,一些圍墻要拆掉,一些建築物拆除恐怕需要拆除,這樣才能形成城市‘毛細血管’的暢通,但這涉及到個人的利益問題。我認為,個人的訴求作為政府應該考慮,但另一方面,現代化建設離不開社會成員的合作共贏,還要倡導局部服從全局、近期服從長遠的目標。”

  優化城市的發展方向,如同改變城市的骨架和肌理,權衡社會需求和民眾利益,需要利益相關方的共同探討和決策,改善社會治理和公共協商方式,這本身也應成為城市化進程中的一部分。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