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逃離社交網絡的啟示

2016-02-29 08:46:46|來源:廣州日報|編輯:王瑞芳

  關掉手機馬上睡覺!每晚我們都這樣“果斷堅決”,但一個小時過後,很多人仍然瞪大了眼睛,手指在光滑的螢幕上摩擦、摩擦——刷微博、聊微信……2015年,有100多年曆史的《牛津詞典》甚至將年度熱詞頒給了一個並不起眼的傢夥——聊天表情“笑cry”!這玩意能如此刷存在感,也足以證明網絡社交之威力。

  如此説來,地球人都已經被它征服了?非也,還是有國家相對淡定。據中國之聲報道,在各國網民普遍愛刷手機的年代,經濟、教育、科技都超級發達的德國,卻只有一半網民使用社交媒體,在受調查的40個國家中排名墊底。據介紹,德國人在閱讀和信息獲得方面更青睞書本等傳統介質;在人際交往中,也更喜歡面對面地直接溝通,“吝嗇”于向社交媒體投入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如此高冷的表現,自然有其“獨到”原因。有分析説,德國人比較保守,注重保護個人隱私,因此壓根不喜歡各種“曬”;另一方面,對於轉發、網絡言論他們也非常謹慎,因為一旦內容失實就有可能惹上麻煩,信口開河造謠生事都要吃官司;此外,根據德國法律,如果有人利用無線網實施犯罪,那麼網絡的提供者也將負有連帶責任,所以公共場合WiFi比較少。

  這麼看來,德國人的“淡定”也在情理之中,並且也談不上是否值得效倣。不過放眼世界,還是有很多網民正在努力對網絡社交説“不”。根據美國媒體報道,在1990年後出生,受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現代科技影響巨大的一代年輕人,正在經歷一種社交媒體疲倦症,並且這種疲倦症正“像傳染病一樣蔓延開來”。反觀國內,這樣的“患者”也絕不少見——比如有人感慨“手機綁架了生活”,有人調侃“成功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遠離手機”,有人吐槽社交媒體偷走了時間、精力,並且帶來了信息龐雜、負面情緒、攀比心理、心理落差等等,而在“刪除了社交媒體賬號是什麼感受”的帖子中,網友也是熱烈響應……

  這是鬧哪樣?美國學者雪莉·特克爾寫過一本書——《群體性孤獨》。在她看來,數字化的社交關係為我們製造了一種幻覺:我們有人陪伴,卻無須付出友誼;在網絡世界中我們彼此連接又可以互相隱身。但是拋除幻覺,歸根結底,還是一種“群體性孤獨”。所以,選擇逃離的小夥伴或許已經戳破了幻覺,感受到了孤獨。

  此外,科學研究或許也能給出一些答案。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證明,過分沉溺于社交媒體,睡眠品質將大打折扣;密歇根大學的研究者調查發現,人們越使用社交網絡就越會對自己生活感到消極,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激發對生活總體的較高程度的不滿;總部位於哥本哈根的“幸福研究所”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遠離社交媒體,會大大增加你的幸福感、社會活躍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等;還有研究結果表明,兒童沉迷網絡社交媒體易患心理疾病,社交媒體成婚姻雷區,17%的夫婦因此爭吵……

  所以,未來可以肯定的是,社交網絡將會繼續改變生活——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會有越來越多人涌入社交網絡的汪洋大海,並在虛擬小夥伴的激勵、安慰、為你的自拍點讚、祝你生日快樂中美得屁顛屁顛的。另一方面,社交媒體也將進一步改變世界,並且依然是深度改變。

  不過與此同時,也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察覺,開始反思,甚至心生疲倦。他們或許會選擇遠離,或許會在真實與虛擬生活的比例分配中更加理性——使用而不濫用,享受而不沉溺。(夏振彬)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