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新能源能否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所在?

2016-02-29 18:59:3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李雪

圖片默認標題

鳳凰網副總裁兼總編輯,鳳凰國際智庫主任 鄒明

  隨著大氣污染、全球變暖等一系列環境和氣候問題的日益凸顯,中國民眾對環境問題更加關注。其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利於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體型轉變,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有利於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和品質。

  適逢十三五開局之年,世界資源研究所與鳳凰國際智庫在北京聯合舉辦“展望十三五:2016全球熱點觀察”活動。來自經濟、環境、新能源等各領域的智庫專家,就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展開重點討論。

  “全球共此涼熱”,可持續發展勢在必得

  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巴黎協定等國際承諾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制定了清晰的規劃藍圖。中國提交了全面有力的“國家自主貢獻”,對國際社會做出新的政策宣示和行動承諾,也是中國在“十三五”時期堅持綠色和低碳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全球共此涼熱”的今天,向綠色低碳發展轉型成為全人類的共同事業。不僅全球環境趨勢對中國有著重大影響,中國提出的低碳發展實施路徑對國際社會探索未來發展新模式也具有深遠意義。

  在這一背景下,世界資源研究所的專家對未來趨勢、各方言論和數據進行了全面分析,展望後巴黎時代氣候議題發展趨勢、新氣候經濟理念、綠色金融體系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糧食損失與浪費問題等四大主題。

  世界資源研究所執行副主席馬尼希•巴布納(Manish Bapna)表示:在環境方面持續存在的挑戰,空氣污染、環境污染的水準已遠遠超過被認為安全、可接受的水準。中國的領導人面臨著挑戰,習近平主席也就國家發展和經濟增長願景提出了重要指示。他説在看待國家發展的時候,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品質。現在中國進入新常態,實際上也給中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得更好,進一步加強或者轉變中國經濟增長方式方法的努力,需要更多看消費,而不是投資。要從服務的角度來拉動經濟增長,而不是僅僅依賴於製造業。如何應對産能剩餘的問題?如何能夠看待創新的作用?如何能夠發展服務型經濟?這一切都是放在中國面前至關重要的話題,對於中國在未來十年能否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至關重要。”

  新能源能否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所在?

  除了調整國民經濟結構、大力推進扶貧開發、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之外,合理開發和集約高效利用資源,不斷提高資源承載能力,建成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保障體系和重要資源戰略儲備安全體系也是可持續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新能源的有效開發利用可以助力可持續發展工作。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提出:在前幾年碰到全球性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當時生産能力已經不低。當時所做的工作是進一步加大投資,希望能夠創造一些新的投資需求。需求不完全是從消費者角度出發,而是從投資需求出發,所以進一步擴大了産能擴張。到現在為止,這次又出現了經濟增速放緩,而且面臨著很多全球性的經濟困難時刻。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供給側”企業結構調整,非常及時。

  而在可持續發展工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有人提出“新能源汽車將迎來春天”。對此, 中興集團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北方總經理王亞彬認為:從汽車行業來講,我國和歐美老牌汽車相比,在技術上和發展空間上是很有限的。但是對於電動汽車,比如新能源汽車、純電動汽車,我國與發達國家的起點則是一致的。我國高鐵技術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在電機以及同步方面的技術上,在世界上也是走在最前面的。這些都是發展新能源汽車、純電動汽車的堅實基礎,在整個汽車行業能做到彎路超車、趕上世界發達國家方式。

  此外,鳳凰網副總裁兼總編輯鄒明提出“能源互聯網”概念。他指出,對照中國的能源安全現狀,要想中國能夠更好地實施綠色發展,必須積極開展能源外交,變被動為主動。開展國際能源合作不僅是確保中國能源安全的關鍵,更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目前,中國開展的多邊國際能源合作機遇與挑戰並存,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中國能源企業需要加快海外發展的步伐,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來對能源企業的發展形成有力支撐。接下來,作為“思想市場領導者”的鳳凰國際智庫將啟動能源全球戰略佈局的研究,秉持開放精神和互利共贏的理念,發揮建設性作用。讓更多中國能源企業在未來的世界能源市場上更具競爭力,成為一流的國際能源公司。希望與在座的專家、機構和企業開展廣泛合作,共同完成。

  我國人口多、自然資源短缺、經濟基礎和科技水準落後,只有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合理開發利用新能源,從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發展轉向長期利益、整體利益的發展,從物質資源推動型的發展轉向非物質資源或信息資源推動型的發展。這樣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社會和經濟的良性循環,使各方面的發展能夠持續卯足後勁。

  媒體聯絡:

  世界資源研究所:葉菲 鳳凰國際智庫:張林

  8610-64165697-60 fye@wri.org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