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紹史:中國經濟發展內在支撐較強 有能力抵禦風險

2016-02-04 00:03:49|來源:新華網|編輯:韓基韜

  原標題:徐紹史:中國經濟發展內在支撐較強 有能力抵禦風險

  新華網北京2月3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于3日下午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介紹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並答記者問。徐紹史表示,中國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內在支撐、彈性空間和抵禦風險的能力,有條件、有能力鞏固向好勢頭、態勢和形勢。

  徐紹史介紹説,中央在中國經濟上現在有兩個最重大的方向性、指導性的要求,一個是新常態,另一個是新理念。新理念就是十八屆五中全會《建議》中提出的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五大理念。“這種信心來自於對中國發展條件的客觀評估。”

  一是物質基礎雄厚。我國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發展,已經擁有了完備的産業體系,現在220多種工業産品居世界第一,初步具備了比較健全的交通運輸體系。機場到2015年已經有207個,鐵路達到12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1.9萬公里。生産性泊位的港口已經有6800個。全國公路里程450多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到12萬公里。我們還有鉅額的外匯儲備,鉅額的銀行儲蓄,所以,物質基礎是比較雄厚的。

  二是市場需求巨大。13億人口、9億勞動力、7000多萬市場主體,移動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6.8億人,手機用戶達到13億,4G網絡用戶3.9億,市場容量和規模巨大。這也是我們經濟的潛力所在。還有,我國正在推進新型城鎮化,也會釋放巨大的消費潛力和投資潛力。

  三是區域發展空間非常廣闊。隨著高鐵、高速公路、機場、港口和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向中西部地區延伸,區域間要素流通更加便捷,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可以比以往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有望形成一批新的增長點和增長級。

  四是生産要素品質在提高。每年有700多萬大學畢業生進入到勞動力市場,現在年輕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接近OECD國家的平均水準,企業研發投入也在不斷增長,創新能力在持續提升,這為提高經濟品質和效益創造了很好的要素條件。

  五是宏觀調控經驗豐富。這些年,我們妥善應對國際國內各種風險和挑戰,宏觀調控堅持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精準調控、相機調控,保證了經濟和社會的平穩運行。

  徐紹史同時提到,2016年世界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緩慢復蘇、低速增長的狀態,國際金融動蕩在加劇,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探底,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在增加,它會通過各種途徑影響到中國的經濟發展。我國當前還處在“三期疊加”階段,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而且一定程度上還在加大,企業經營也比較困難,而且一些領域的風險還在積聚。

  面對社會上存在著預期不穩、信心不足等問題。徐紹史表示,我們有能力、有條件來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按照中央“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特別是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