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避免落入南海事務的“話語陷阱”

2016-03-10 20:33:57|來源:新華網|編輯:靳松

  署名文章:中國應避免落入南海事務的“話語陷阱”

  近年來,在美國推行所謂“重返亞太”政策的背景下,南海問題突然呈現出波詭雲譎的局面,周邊個別國家同域外勢力聯手,對中國在南海正常的島礁建設説三道四,在南海地區製造緊張氣氛。從提出所謂“仲裁”到炒作“軍事化”,一頂又一頂的大帽子向著中國飛來,企圖將中國拖入一個關於南海事務的“話語陷阱”。

  這些概念的不斷出現,吸引了國際媒體的目光,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形成了一個所謂的“南海問題”,仿佛隨著中國實力的發展,南海難得的和平局面就要被打破了,南海事務開始形成所謂的“問題”,中國仿佛成了南海問題的“麻煩製造者”。

  南海有問題嗎?的確有,南海的問題在於兩方面:一方面是由於歷史和國際政治因素,中國所擁有主權的南海諸島,有些被其他國家非法侵佔;另一方面,域外國家尤其是美國將南海作為地區戰略的重要支點和通道,不斷在這一區域增加兵力,炫耀武力。

  但是相關國家精心佈置的“話語陷阱”,卻試圖把中國推進南海問題的被動局面。這種“話語陷阱”有兩個特點:一是以議程設置的方式不斷推出新的爭議問題,環環相扣。先是炒作中國多個島礁的正常建設,少數媒體採用谷歌地圖上的影像發佈我國島礁面積的擴大情況。然後又炒作“航行自由”受限制問題。就在去年底美國軍艦進入我島嶼12海裏領海海域的新聞剛剛告一段落,美國媒體立刻推出新聞,炒作説在我國永興島海灘上發現了防空導彈部署的痕跡。這些新聞構成了“中國威脅論”的“連續劇”,使得國際輿論和受眾不由自主地感受到緊張局勢,加大了對中國政策的施壓力度。

  另一方面,企圖搶佔道德制高點,渲染和誇大中國正常行為帶來的影響。在目前的南海事務中,對中國的指責和批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島嶼爭議,二是“航行自由”,三是“軍事化”。這三個議題的共同邏輯,都是中國違反國際法和國際原則,導致周邊國家甚至美國成為“受害者”。其實細想之下就能明白,製造這些議題的人,就是要抓住輿論心理,打造受害者姿態,其背後是對國際法和國際原則中某些概念的曲解和濫用。

  這樣的“話語陷阱”,也從輿論壓力上推動一些國家將南海事務列為其對華政策的重要議題。包括印尼在內的不少國家的領導人,就在多個場合被問及南海事務。這種“話語陷阱”,從另一個方面又推動了各國政策向南海聚焦,被迫對南海“潛在的”風險進行軍事準備。到頭來,南海局勢緊張,以美國為代表的域外國家獲益,渾水摸魚,以便將其打造成“重返亞太”的戰略支點。

  因此,中國應當避免落入南海事務的“話語陷阱”。對於來自菲律賓和美國的議題轟炸,既要保持一定的戰略定力,又要充分進行説明和公開。前幾天外交部長王毅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外長記者會上説,“軍事化”這頂帽子扣不到中國頭上,有更合適的國家可以戴。此前大會發言人傅瑩也同樣表示,“軍事化”這個詞吵得挺唬人的,有點像“語言霸權”。這些回應都點出了南海事務的“話語陷阱”,直面這一問題背後的輿論戰因素,對此作出了有力的回應。

  更重要的是,南海事務是我國發展過程中一個無法回避的命題。它的背後體現了中國對國家核心利益的堅守,以及周邊國家對中國快速發展能否客觀認識和接受。坦率説,近年來中國的發展速度比周邊國家快,海軍力量的發展規模也更大,周邊國家對我們的戰略目標存在一定的疑慮,“話語陷阱”正是抓住了這個疑慮大做文章。因此,破解戰略疑慮,説清戰略目標和發展方向,也是從根本上破解“話語陷阱”的重要路徑。(清華大學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周慶安)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