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七成受訪者青睞居家養老 機構養老受質疑
原標題:調查:七成受訪者青睞居家養老 機構養老受質疑
央廣網北京3月12日消息(記者高藝寧)11日晚,全國人大代表、著名演員奚美娟做客中國之聲兩會特別節目《直通北上廣》,與主持人蘇揚、北上廣三地媒體觀察員共話“養老”。
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養老問題日漸突出。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升至2.2億,佔比16.1%。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社會勞動人口撫養負擔的加重、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以及養老金運行壓力的加深,無不警示人們:老齡化所帶來的壓力不容忽視,而選擇何種方式讓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樂,是當今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
居家養老是大勢所趨
中國之聲委託零點研究諮詢集團針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地進行了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有近7成的人會為父母選擇家庭養老模式,超過一成的人選擇請人照顧或 “社區托老所”之類居家養老方式,而選擇養老院的受調查者不足一成。
對此,長盛傳媒創始人長盛表示,家是老人最適合待的地方,但是老年人獨自在家時,更易覺得孤獨。居家養老若能解決老年人的人際交往問題,解決老年人在社區生活裏的孤獨問題,將會有所改善。
東方衛視首席記者、新聞評論員駱新認為,目前居家養老雖是大勢所趨,但仍存在一些困難:“居家養老一定是一個大方向,但是子女們都要工作,誰在家中照顧老人呢?”駱新介紹,中國持證上崗的護理人數是29萬,而中國的老年人超過1個億。如何採取制度方式彌補養老方式的缺陷,是亟待考慮的問題。
閆肖鋒:養老機構社區化是折中的有效方法
調查顯示,“對養老機構不信任”和“養老機構資源匱乏”是制約機構養老的重要因素。
長盛認為,把老年人送到養老機構,平常的活動更多一些,更豐富一些。然而,在承載力方面,機構養老確實存在局限。駱新也表示,除傳統觀念之外,機構養老還存在床位不足、護理人員缺乏等現實問題。他表示,養老機構光靠政府投入還不夠,應該引入更多的社會資本。
媒體觀察員閆肖鋒説,目前機構養老的困難可以概括為,公立的養老院進不去,商業養老機構又進不起。有一種比較折中的辦法是養老機構社區化:既是居家養老又同時享有社區的配套服務。
在財政上,政府可將公立養老院的資源平均一點。如此一旦有老人生病,就近的社區養老機構能採取一些簡單的措施,三甲醫院能夠開通直通車,需要的時候把老人及時送到三甲醫院或請醫生過來處理。
閆肖鋒同時建議,政府在土地上、政策上、稅收上應給養老機構更多支持,讓他們能夠減低成本:“在設施、人員等問題上,若對養老機構能夠免稅,免地價,機構也將會有錢培訓護理人員。”
奚美娟: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關懷
奚美娟表示,精神關懷對老年人尤為重要。節目中,奚美娟回憶了自己拍養老題材電視劇《老有所依》時的情景,“當時我們是在北京的一個中等的養老院裏拍攝了大概10天左右。有一個在裏面住的老伯伯想讓我帶他出去,他説想回去看孫子,我當時聽了以後就特別觸動。”
奚美娟建議,老年大學等一些機構可以讓經過培訓的護理人員每天幫老人讀讀報,説説社會上的一些事情,這樣會增加他們心理上的安全感。此外,收看紀錄片也能更好地給予老年人一些現實的、有用的信息。
從文藝作品角度來説,奚美娟指出,文藝創作應更多關注現實,直麵包括養老、中老年人在內的現實題材。同時,文藝作品不能回避精神關懷及現實關懷。“老一輩人有情懷也有理想,我們在藝術創作當中要給予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