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幹是最好的“定心丸”
“中國經濟的發展是實幹出來的,面對困難,勇往直前、拼搏奮進無疑是最好的答案。”兩會上一位政協委員的觀點,引起大家共鳴。
改革發展闖關攻堅,企業轉型涅槃再生,固然都要依循客觀規律,但主觀上的判斷和決心,同樣具有關乎全局的影響。毛澤東同志曾精闢指出:“往往在敵人十分起勁自己十分困難的時候,正是敵人開始不利,自己開始有利的時候。往往有這種情形,有利的情況和主動的恢復,産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從不利到有利,主觀上的堅忍勇毅至關重要。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輝煌成就,就是廣大幹部群眾幹出來的。”輝煌是從實幹中創造出來的,實幹也是面向未來的最好態度。審視中國經濟,雖有亂雲飛渡的風險壓力,但也深藏著巨大的創新動力和消費潛力。“下行”就用“上進”來對衝,“轉型”需要“實幹”來搭梯。提升動力,實幹是最好的“強心劑”;緩釋壓力,實幹是最好的“定心丸”。越是艱難險阻,越需要“逢山開路、遇河架橋”銳意進取,而不能懷有風過雨停、柳暗花明的幻想;越是焦慮重重,越需要迎難而上克難前行,而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般得過且過。
“吾非千里馬,然有千里志。旦旦而為之,終亦成騏驥。”為與不為、幹與不幹,結果大不相同。不可忽視的是,一些幹部只看到風險看不到機遇,直言“經驗出來了我跟著學,有了政策我才可以幹”;有的幹部怕推進改革“動了別人奶酪,會引火上身”,導致改革措施遭遇“冰上行車”。可以説,幹部擔當不足、擔憂有餘,正是實幹攻堅的最大阻礙、政策落實的最大隱患。幹部的不作為傳導給社會,也會讓企業和公眾跟著幹著急。阻斷過度擔憂和恐慌心理在社會上的蔓延,關鍵就是激發幹部幹事創業積極性,用抓改革落實、抓創新驅動、抓轉型發展的實際行動重樹信心。
領導領導,“領”著幹才能聚人心,“導”向實才會有信心。敢幹會幹的幹部,永遠都是百姓心中的“頂梁柱”“領路人”。上世紀50年代,黃河發大水衝歪了一座鐵路橋。當時技術力量有限,只能組織上萬人用縴繩去拉橋基。拉縴的當天,周恩來總理來到現場,脫下外套便加入了縴夫隊伍。群眾高喊:“總理,不能啊!”總理説:“這裡沒有總理,只有縴夫!”幹部衝鋒在前、身先士卒,比任何加油鼓勁都更能振奮信心、聚合眾力。
“理解改革要實,謀劃改革要實,落實改革也要實,既當改革的促進派,又當改革的實干家”。黨員幹部爭當改革促進派、實干家,帶動千千萬萬企業和個人一起幹、一起拼,實現“十三五”順利開局就有了最牢靠的基石。這就是中國信心的源泉,這也是中國發展不斷創造奇跡的秘訣。(姜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