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料理”走紅是對食堂創新的呼喚

2016-03-18 13:50:05|來源:燕趙晚報|編輯:王瑞芳

  湖南大學食堂最近又搶了不少風頭。繼菠蘿燒排骨、橘子燒排骨等奇葩菜式後,該校食堂上周又推出了一個新菜品——草莓紅燒肉。這些菜品引起了同學們的熱議,但營養專家指出,鼓勵學校菜品發揮創意,但也要講究原則,保證水果營養不遭流失。(3月17日《瀟湘晨報》)

  近一段時間,幾所高校食堂的“黑暗料理”走紅網絡。那些打破常規的混搭與組合,給食客帶來與眾不同的視覺衝擊與味覺體驗。正是因為高校食堂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即使是細節上的小小變革,也能觸動大學生關於切身利益的敏感神經。對於那些已經走出大學校園的人們來説,食堂承載著他們的成長記憶;對“黑暗料理”的圍觀和討論,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致青春”。

  法國美食家薩瓦蘭在《廚房裏的哲學家》中有句名言,“與發現一顆新星相比,發現一款新菜肴對於人類的幸福更有好處”。在消費社會,“吃貨”以一種新的方式實現與自我的和解、同群體的交流、對社會的融入。對於消費能力有限的大學生來説,發現一道物美價廉的創意美食,何嘗不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美事。

  伴隨著社會變遷,公眾對食物的需要已經從最初的滿足口腹之欲,逐漸過渡到追求食物的養生功能和文化內涵。然而,當下的一些高校食堂,飯菜不僅價格偏貴,而且品質上不盡如人意,只能讓學生“吃飽”,卻難以讓學生“吃好”。那種缺乏對食物的敬畏和感情的做法,那些一成不變、缺乏新意的食物,又怎麼去贏得大學生的青睞與認可。

  不管是在高校還是在中小學,食堂都具有一定的公益屬性,並不具備充分市場化的特徵。換言之,食堂不能單純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要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那種以食堂沒有利潤或者利潤微薄為藉口,忽視食堂經營管理的做法,在本質上也是對學生們利益訴求的變相回避甚至漠視。

  “黑暗料理”的走紅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高校食堂存在的短板與不足。在學生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就餐品質有了更直接更強烈利益訴求的今天,食堂經營管理者顯然不能在陳詞濫調中打轉、在轉型創新中躊躇不前、在批評質疑中自説自話;那種自彈自唱、孤芳自賞的做法, 不可避免會遭遇學生的“差評”。

  學生在食堂的待遇和體驗,也是他們是否擁有足夠尊嚴和體面的一扇窗戶。在確保食品安全的基礎上,鼓勵更多的食堂創新,豐富學生的菜譜,讓他們有更多的選擇空間,讓他們吃得更有品質一些,不好嗎?説到底,高校食堂“只有不斷改革創新、始終與時俱進,才能實現價值、起到作用、受到尊重”。(楊朝清)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