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取得生育技術大突破 或出現男女皆宜避孕藥
原標題:科學家取得生育技術大突破 或出現男女皆宜避孕藥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7日報道,美國科學家發現了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受孕的關鍵機理,在生育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有望開發出新的方法治療不孕不育,甚至可能研發出男女皆宜的避孕藥物。
精子究竟如何進入卵細胞呢?科學家發現,精子尾部有一個受體蛋白質,遇到卵細胞分泌的生育激素孕酮會做出反應。精子靠近卵細胞時,孕酮能激活受體蛋白質,為精子尾部提供動力,助其穿透保護層,進入卵細胞。
如果孕酮來了,受體蛋白質卻沒有反應,就導致不孕不育。
科學家表示,確保孕酮和受體蛋白質之間的反應機制,有助於治療不孕不育。反過來説,如果破壞這一機制,就能避孕——也就意味著將來可能出現一種男性、女性都能服用的避孕藥物。
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這一成果。加州大學博士後梅利莎 米勒説:“人們一般覺得受孕就像馬拉松,速度最快、力量最強的精子贏得勝利。我們覺得,這更像環法自行車賽,前面的騎手在前面遮風,真正的贏家在後面受益。受孕是個團體性運動,第一個精子負責開路,用盡所有能量突破屏障細胞,這樣一來,那些遲緩、穩定的傢夥才能進到卵母細胞裏面去。”
“有一點真的很酷。我們有了個目標,可以開發男女皆宜的避孕藥物,”米勒説,“要是能讓孕酮失效,精子就不能抵達、進入卵母細胞。”
科學家對精子和卵細胞之間的互動機理了解有限,所以目前無法解答近80%的男性不育案例。有統計顯示,在半數夫妻不孕不育的案例中,問題出在精子上。
精子是人體中最小的細胞,受到設備限制,直到五年前,科學家才能真正研究精子的內在機理。近年來,加州大學開發創新技術,能讓電極附著在精子尾部,分析精子遇到激素時的反應,才有了這一發現。
進一步研究發現,孕酮並非直接作用於精子,而是通過一種名叫ABHD2的催化劑間接生效。ABHD2在精子中含量很高,常見於精子錶面。ABHD2接觸孕酮之後,才能解放精子尾部的受體蛋白質,讓受孕成為可能。(信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