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看博鰲】瀾湄領導人會議助推中國—東盟合作邁上新臺階

2016-03-24 15:07:25|來源:中國日報|編輯:谷士欣

  【專家看博鰲】瀾湄領導人會議助推中國—東盟合作邁上新臺階

  2015年3月23日,首次瀾湄合作機制領導人會議在中國海南開幕,來自中國和湄公河五國的領導人出席會議,共商合作大計。李克強總理出席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會議還簽署了《三亞宣言》和《瀾湄國家産能合作聯合聲明》等重要文件,對瀾湄合作的政治架構、合作領域和發展方向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可以説為瀾湄合作勾畫了一幅美好的藍圖。

  瀾湄次區域合作的設想最先是由泰國在2012年提出的,中國給予了積極回應。2014年11月第17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建立瀾滄江-湄公河對話合作機制的倡議。2015年11月,瀾湄合作首次外長會在雲南景洪舉行,六國一致同意正式啟動瀾湄合作進程,宣佈瀾湄合作機制正式建立,並確定了政治安全、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社會人文三大支柱,以及互聯互通、産能、跨境經濟、水資源、農業和減貧五個優先合作方向。

  本次瀾湄合作領導人會議的召開,標誌著該機制的進一步完善,有關項目也將隨之進入落實階段。瀾湄合作雖然起步較晚,但與本地區其他合作機制相比,合作層次更高、領域更廣、機制更完善、項目更接地氣,因此發展前景也被各方普遍看好。

  瀾湄合作無論對於中國順利推進周邊外交,還是流域各國共同繁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是可以緩解中國與周邊國家在跨界河流管理方面的矛盾和爭端,促進政治互信,從戰略上鞏固與流域國家的關係,把各國的關注點吸引到共同發展議題上來,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營造良好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二是有助於形成“河海”良性互動關係,推動南海等領土、領海主權爭端的解決。南海問題“雙軌”思路明確了東盟作為一個整體在維護南海穩定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國與東盟將加速“南海行為準則”(COC)的磋商進程。以瀾湄合作推動與中南半島國家的政治互信,無疑將為中國在南海外交上爭取到更多東盟國家的支持。三是通過瀾湄合作,打造區域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地緣、經濟和技術等方面的優勢,為流域國家提供更多公共産品,展開更多務實合作,不但有助於縮小流域各國同東盟其他國家的發展差距,同時,也將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中國同流域國家的産能合作。

  瀾湄合作能否成為一個高效、可持續的合作平臺,關鍵在於合作項目的有效落實。儘管下游國家積極推動同中國在相關領域更為緊密的合作,但下游國家的具體利益訴求和關注點卻也不盡相同。在推進“1+5”項目合作的同時,應重視雙邊合作,雙邊項目不但更容易推進,也可以為“1+5”合作發揮示範作用。例如,在首次瀾湄外長會議上,各方提出了百餘項“早期收穫”項目,經過遴選,最終確定78個項目,其中很多都屬於雙邊項目。在項目設計和執行中,應充分尊重和了解所在國家和地方的現實需求、合作意願、傳統文化,根據各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準和結構性特點,因國因地施策,重民生,促可持續發展和能力建設。

  例如,越南十分關注湄公河三角洲的農業生産,作為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平原和魚米之鄉,湄公河三角洲的農業産值佔國內農業總産值超過1/3,佔全國稻穀産量超過1/2,而多年來,因旱季湄公河水量減少而引發的海水入侵現象日益嚴重,對越南的農業生産帶來了巨大損失。今年3月,越南遭遇嚴重旱情,湄公河三角洲近40%面積的13個省市中的9個已受到海水入侵影響,近20萬公頃的水稻和果園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超過1.5萬戶家庭缺乏生活用水。為此,越南政府頒布了應對湄公河三角洲海水入侵的緊急應對措施,力爭使損失減少到最小。為緩解越南和柬埔寨旱情,中方決定打開雲南景洪水電站閘門,對湄公河下游國家實施應急補水,得到了越、柬兩國的歡迎和支持。這些舉措對於增進政治互信、贏取民心無疑發揮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説,我們要精心培育富有特色的瀾湄合作文化,共建團結互助、平等協商、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我們相信,在各國的共同努力下,瀾湄合作一定能夠成為中國在“塑造周邊”過程中的一個新“亮點”以及南南合作的新“典範”,從而為在更廣範圍內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 郭延軍 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副所長)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