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客掃墓”市場化服務難以實現精神洗禮

2016-03-29 14:21:59|來源:光明網|編輯:王瑞芳

  清明節將至,不少人因各種原因不能回老家掃墓,於是産生了新的祭祀方式,如“代客掃墓”、網上祭掃等。2011年,福建廈門安樂實業發展公司推出“代客掃墓”的服務,一年不到10個訂單,“選擇該項服務的人大多是在國外”。(3月28日《海西晨報》)

  “代看望老人”也好,“代客掃墓”也罷,在市場化和商品化進程中,人們有“情感安慰”和“情感支持”的需要,商家就提供對應的“情感”消費品。對於那些遠離故土的遊子來説,返鄉掃墓面臨著“有心無力”的尷尬現實。“代客掃墓”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現象,需要多一些“異質思維”。

  作為一種民俗活動,清明節掃墓的初衷,在於寄託對親朋好友的哀思。作為一種儀式,作為一種情感性的社會活動,掃墓在本質上也是一次精神洗禮——在生者與死者共處的公共空間裏,人們除了緬懷逝者,更應該追思“時間都去哪兒了”。在我們的價值排序中,家庭、親情應該放在什麼位置?在過去的日子裏,你是否留下有價值、有亮點的記憶?在未來的生活裏,我們應該怎樣活得更加有意義?

  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是情感互動的根本。“代客掃墓”即使能夠提供跪下磕頭、敬酒、痛哭等服務,卻難以進行情感互動。畢竟,對於“拿人錢財,替人掃墓”的演員來説,表演再投入,也難以投入真情;戲劇再好看,也難以打動人心。一件原本自力更生的事情,如果通過市場化手段託付他人,不可避免會讓精神洗禮大打折扣。

  與親歷而為的掃墓相比,“代客掃墓”無疑更加“划算”。“代客掃墓”收費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這一筆開支顯然要低於“親自掃墓”。不論是交通成本,還是時間成本,抑或人情往來上的支出,“經濟賬”上明顯划不來,為何許多人依然選擇自力更生呢?

  在物質生活漸次豐盈的當下,對情感厚度和精神家園的追尋渴望,往往會借著春節、清明節這樣的節日重新于歸。對於那些“有心無力”的人們來説,除了“代客掃墓”以外,還可以借助“網上祭掃”平臺來寄託哀思、表達情感。這樣的“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未嘗不能起到精神洗禮的作用。“網上祭掃”的興起,在本質上是公眾對當下經濟、文化和社會變遷的一種回應與策略。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説,“讓生命如夏花般燦爛,讓死亡如秋葉般靜美”。脫離了情感互動和精神洗禮的價值內核,“代客掃墓”遇冷也在情理之中。在社會流動不斷加速的今天,在堅守清明節掃墓的傳統習俗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地進行觀念重塑與更新,對“網上祭掃”等新生事物多一些包容和理解。(楊朝清)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