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女醫生家中義診 開藥總想著給患者省錢
吳合在家裏為上門求醫的患者診治 王健 攝
原標題:92歲女醫生家中義診 開藥總想著給患者省錢
“我問什麼,你答什麼”“我説話你都沒認真聽,那我不説了”……陜西省友誼醫院退休醫生吳合留給患者的印象總是不茍言笑、有點兇巴巴的,甚至不熟悉的患者去看病時還有點發憷。然而這位“怪脾氣”老太太卻獲得無數患者的尊敬。
她不是個愛熱鬧的人,卻常年在家免費接待患者問診;她給患者看病時,從不開昂貴的藥,還留下私人電話以便諮詢;明明過得很節儉,但只要有公益捐贈的機會,卻成了“大款”。92歲的吳合用自己的行動闡述著“醫者仁心”的故事。
“奇怪”的問診
背後是醫生的良苦用心
一件寬大的灰色毛衣、深藍色的長褲,腳上的一次性拖鞋已經磨得起毛,滿頭銀發的吳合身穿便裝坐在沙發上。不大的客廳被“佔據”成為診室,茶几變成了辦公桌。地上整齊地堆放著一捆捆已經發黃的病例和就診登記本。這是吳合多年的習慣,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她都會詳細記錄,並將病歷編號造冊、建立詳細的病程記錄,以便跟蹤隨訪。
“哪不舒服?”“是否容易感冒?出汗多不?胃口好嗎?大便如何?抽煙喝酒嗎?”“如果抽煙喝酒,必須戒掉,否則你就不要看了,看也看不好,白花錢……”
前來問診的病人剛一落座,吳合一連串看似尖刻的發問讓患者小趙面紅耳赤,坐在那裏不知所措。
今年24歲的小趙在高新一家企業做會計。半個月前,臉上開始冒痘痘,而且越來越嚴重,跑了很多醫院、花了不少錢都沒有看好。
“來,你翻開書第17頁開始念,要大聲念。”初診後,吳合便拿出一本書讓小趙讀。
來看個病還要唸書,真是奇怪。起初小趙磕磕巴巴地還有些不情願。在念到“激素類藥臨時效果很快,但因為有降低免疫力功能的作用,症狀會越來越嚴重”這句話時,小趙恍然大悟地看著吳合説,“哦,我現在明白了,原來是這樣啊。”
小趙説,之前為看病花了好幾千元,也不見好轉,醫生開點藥就完事了,自己總是一頭霧水都不知道為啥得這種病。
“吳大夫不茍言笑,還有點兇兇的,還讓我唸書,嚇得我差點就準備不看了。現在終於明白她的良苦用心。”小趙説,自己知道了病因,以後就可以多注意,加強預防。
替患者省錢
想辦法開最便宜最有效的藥
吳合這麼“兇”,為什麼很多病人還專門上門找“罵”來看病?
來自延安的李軍梅感觸頗深。李軍梅14歲的兒子因為雙腿患皮膚病痛苦不堪,“時常癢得半夜睡不著。皮膚經常被抓破,難以癒合留下瘢痕。孩子夏天都不敢穿短褲”。
8年來,李軍梅母子倆跑遍了西安、北京、上海各大醫院,理療、偏方、打針吃藥嘗試了各種方法,病情依然沒有好轉。“給兒子看病已經花了十幾萬了,我們經濟條件也有限,實在扛不住了。”李軍梅説。
今年2月份,在親戚推薦下,李軍梅母子倆坐火車專程趕來西安到吳闔家中問診。李軍梅告訴記者,別看老太太脾氣有點怪,和其他大夫看病方式不一樣,但老太太刀子嘴豆腐心,都是為病人好。她看病特別認真,每次診斷後,都會在病歷本上貼上一張針對性“注意事項”,上面除了列出詳細醫囑,更多的內容則是生活習慣的健康科普。
更重要的是,吳合開藥時總想盡辦法為患者省錢。“當時吳大夫總共開了300元錢的藥,我心裏還打鼓,這能治好嗎?”李軍梅説。按照吳大夫醫囑,孩子服藥2個月後,雙腿上的皮膚病明顯好轉,讓一家人喜出望外。
如今吳合的患者大多數是口口相傳慕名而來。患哮喘多年的岳師傅説,當初自己也是慕名而來,因為吳大夫不光醫術好,還總是為患者考慮,開最便宜但最有效的藥物,“有一次,我女兒皮膚過敏,來找吳大夫看病。開藥時其中一種藥才0.85元,孩子用了1個月就好了。”
無法下樓
在自己家裏設“門診”
1924年出生於河北的吳合,1948年從上海醫學院畢業,1954年轉至陜西省友誼醫院,並在該院創建了西北地區第一家免疫變態反應科,在恢復免疫功能為原則的防治反復感染、過敏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顯著成果。
1979年,吳合到了退休年齡,但她離不開工作和病人,主動要求再返工作崗位。醫院返聘了她,這一坐,又是30多年。
醫院也曾勸説吳合在家安享晚年,但都被她拒絕了。2015年初不拿任何津貼和補助,吳合開始義務坐診,“不給錢沒關係,只要讓我看病就行”。因為在吳合看來,退休了還上班是因為還有很多病人需要治療,看病救人是自己生活的最大意義。
去年10月,因為不慎傷到腰膝無法下樓,她就改在家接診。考慮到老人的年齡,醫院只在上午安排少數患者。每天吃完早飯,吳合在電腦上查收郵件後,便坐到客廳沙發上等候病人上門。
熱心公益
20多年資助79名學生
在熟悉吳合的人看來,這位老太太不茍言笑、不善交際、衣著樸素、生活簡樸,但只要有公益捐贈的機會,吳合卻格外大方。
老人有一本特殊的“賬簿”,裏面記錄的不是日常開支,而是多年來資助的79名貧困學生的名單。裏邊記錄了老人每一筆捐款資助對象的情況、地址、數額、時間。
那些受資助孩子寫給吳合的感謝信裝滿了整整兩大袋子,發黃的信紙背後,都有一段感人故事。“吳合叔叔,感謝您給我的幫助……”一名孩子的來信引起記者注意,對此吳合老人笑著擺手説,“這些孩子基本沒見過面,不知道我是男是女。”
雖然先後資助了79名孩子,但吳老至今見過的孩子寥寥無幾。孩子們只能通過一紙書信來傳遞對老人的感激。接受資助多年,不少孩子甚至不知道吳合性別,感謝信裏有的寫著“吳合爺爺”、有的寫著“吳合叔叔”,但每封信的信紙和信封老人都會細心地將其裝訂好,進行保存。
吳合還曾3次獻血,一次獻骨髓,並申請登記了捐獻角膜和遺體,她希望將自己的一切回饋給社會。
“她離不開自己的病人。”老人的女兒朱建平説,母親不光義診,還曾給家庭困難的患者交納住院費。只要母親喜歡去做的,家人都會支持的,這也是她理解的“孝”。所以她退休後就專門陪著媽媽,當她工作和生活的助手。
記者 張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