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信息化與教育扶貧深度融合 山村小學煥新顏

2016-03-03 17:35:09|來源:新華網|編輯:杜軍帥

  新華網武漢3月1日電(閔任之)2月25日,是湖北咸寧市鹹安區汀泗橋鎮大坪初小春季學期開學的第一天。30歲的校長鄭遠在國旗下為全校49名學生宣讀著新學期的寄語。隨著去年信息化教學設備的全覆蓋,鄭校長對新學年的教學充滿信心。

  這個坐落于深山中的小學,容納了周圍4.5公里範圍的小學生。由於位置偏遠,交通閉塞,多年來,教育條件十分落後,開不齊課、開不足課、開不好課的現象時有發生。

  “近年來,隨著現代化信息教學設備的配置,學校的教學條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鄭遠説,“雖然目前我們只有4名教師,但是通過信息化技術幫助,解決了農村缺乏專業老師的困難,學生也享受到了與城裏一樣的教學資源。”

  記者走過教室外的走廊,耳邊傳來網絡課堂上的琅琅書聲。大坪初小老師何曉芹説,“每週都會設有6節與城裏浮山小學的網絡專遞課。有些教不好的課程,都可以通過視頻與城區小學的老師進行連線教學,教學資源能夠進行下載和共享。不僅如此,每個教師都配有教學電腦,每個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設備,校園內也覆蓋了網絡信號。”她認為利用這些信息化的手段,城鄉之間的基礎教育水準的差距在逐步彌合。

  這些變化讓學校變得有活力起來。一二年級複式班的班主任陳易深有體會:複式班的人數從6人增至了13人,學生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強了起來,膽子大了起來。

  據鹹安區教育局副局長何紅輝介紹,在鹹安區類似于大坪初小這類信息化建設學校有128所。鹹安區已經投入專項資金6600萬元,建成計算機教室86個,學校共同體12個,“同步課堂”28個,“班班通”1277個。

  何紅輝説:“這座偏遠學校網絡信息化的實現離不開華中師範大學信息化與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的規劃和指導。它們建設的壟上數字學校,採用了同步混合課堂和同步專遞課堂以及多媒體課堂等教學模式全面支持農村偏遠地區的教學點開齊、開足、開好課。”

  近年來,華中師範大學信息化與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一直在從事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與探索工作,在湖北、四川等地方開展信息化精準扶貧試點。

  華中師範大學信息化與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王繼新介紹説,在湖北省內,中心選擇了鹹安區作為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實驗區,建成了“基於網絡、實體運行、兩級管理”雙軌混成數字學校。並形成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建設章程與應用推進規劃,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持和幫助農村教學點徹底解決“開不齊課,開不好課”的難題。目前中心已經在咸寧和恩施多個教學點投入了雙軌混成數字學校實驗區建設,並探索全省推廣的可能性。

  兩會在即,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馬敏也為農村教育信息化進行著深入調研。馬敏認為,現在農村教育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教育資源缺乏,利用信息化進行教育精準扶貧,利用“天網、地網、人網”三網合一來構築精準教育扶貧的立體化體系顯得尤為必要。因此,國家應充分發揮“互聯網+”教育的作用,實現信息化和教育扶貧的深度融合。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