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房市泡沫的形成與破滅

2016-03-03 15:03:36|來源:環球時報|編輯:王瑞芳

  房地産泡沫是泡沫經濟的典型表現。以日本為例,1986年至1991年間是其經濟的鼎盛期。之後,以房地産泡沫的破滅為標誌,日本經濟進入“失去的二十年”。日本房地産泡沫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外部壓力”增大。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之所以出現房地産泡沫,與日美之間的經濟矛盾有密切關係。1985年9月22日簽署的 “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升值,日本企業面臨出口壓力。在這種背景下,中曾根內閣宣佈擴大內需,加強公共事業投資。另外為刺激內需,中曾根內閣還大幅降低法人稅、所得稅,造成國家稅收減少1/3,企業“余錢”過剩,富裕階層猛增。伴隨建設業和房地産的膨脹,企業和富裕階層見有利可圖,便爭先恐後地購買土地和股票,助推地價上漲,房地産泡沫形成。

  二是“土地神話”的陷阱。由於對土地形成剛性需求,當時的日本人普遍認為地價不會下跌,只會上漲。為投機賺取利潤,以土地作為抵押向金融機構貸款變成了最好的賺錢辦法。很多人為了炒土地而買土地,為炒房而買房,地價被炒到驚人的高度,當時東京23區的地價幾乎可以買下全美國。在這種背景下,只要以土地擔保就可無限制地向外貸款,使得一些金融機構也頭腦發熱,“住宅金融專門會社”(簡稱“住專”)一類機構也向住房貸款外擴展業務。然而由於銀行壟斷了信用較好的債權,“住專”只好向風險較大的客戶開放。資金鏈的核心仍是土地,一旦土地擔保資金鏈斷裂,就必然出現壞賬,日本7家“住專”有6家就此破産。

  三是“投機慾望”的膨脹。跟其他東亞國家一樣,絕大多數日本人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住房。人們紛紛購置房産,必然導致地價上漲。但伴隨地産的快速上漲,不少本來積攢著錢要買房的日本人只能望“房”興嘆,不得不乾脆放棄夢想轉而向其他領域投機。比如,有的人乾脆改為買車和旅遊,還有的開始購買古董和名畫,這也是泡沫經濟的一種表現。日本企業除一些“走出去”外,也開始不務正業,熱心於炒房賺錢,而不是生産,這一切的泡沫都源於地價的泡沫。1986年開始,日本企業開始並購歐美企業,三菱地所會社購買了美國洛克菲勒中心,當時引起國際輿論一片譁然,歐美甚至出現“日本威脅論”。

  日本房地産泡沫的形成與破滅不單純是經濟發展的週期性調整。它與宏觀調控的失誤、文化傳統、人們的慾望及投機心理有密切關係。日本人在享受過泡沫期虛假繁榮的榮耀後,也飽嘗地價房價大跌後企業倒閉、就業艱難帶來的痛苦。(廉德瑰)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