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以“沒有變”應萬變

2016-03-04 14:58:01|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瑞芳

  在剛剛結束的上海G20央行行長和財政部長會議上,韓國財長兼副總理柳一鎬向媒體表示,全球不會再出現一場金融危機,中國經濟也不會“硬著陸”。他還表示,他對中國領導人管理經濟放緩的能力信心十足。“他們經驗豐富,我認為他們能夠處理這種情況。”柳一鎬表示。

  不管是感慨的目光,還是質疑的眼神,中國經濟,至改革開放以來,從來就沒有在世界中心的舞臺上消失過,也從來不缺局外人投來的各種評説。作為韓國經濟的扛鼎者,此刻,柳一鎬對中國經濟,以及對中國領導人管理經濟的評價,倒不是為一種中肯務實的觀察角度。

  中國已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後程發力階段,中國經濟能否為這樣的全民願景提供不盡不竭的推動力,中國經濟是否能在低迷的全球經濟泥淖中拔步前行,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又在哪?這些問題,宛如“環繞身歷聲”,把中國置於舞臺的最中央。而作答者的一言一行,都將是全球資本和市場最為翹首以盼的。

  對於這些個問題,用和稀泥或者是顧左右而言他搪塞過去,顯然不是中國的風格。同時,要把對中國經濟答疑解惑説到點上,沒有讓人信服的“幹貨”也不行。去年1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APEC會上強調了中國經濟的四個“沒有變”,就言簡意賅地指出中國經濟當下的平穩發展狀態。

  集中概括的表述,真誠實在的回答,既紓解了焦慮,也回應了關切。

  習近平主席所言的這四個“沒有變”,即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沒有變”,並非是一個以自我為標準的運動軌跡判斷。相反,這四個“沒有變”,是放在發展和前進的世界大環境中做出比較,並繼而提出的辯證關係。

  變與不變,前者是增量,後者是定量。之所以説“沒有變”並非是在原地踏步,在於中國此刻正在做經濟的“加減法”:經濟新的增長點正在加快孕育並不斷破繭而出,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加快形成並不斷蓄積力量;而老舊産能、落後模式,正在資源配置自動形成了轉型升級。而這也是四個“沒有變”的印證。

  “沒有變”不是能量守恒的此消彼長,也不是蹺蹺板似的你上我下。它是中國經濟以供給側改革的破題方式,以中高端輸出來兌換出無效供給的空間。在“山不過來我過去”的爬坡中,完成中國經濟的邁坎。

  世界經濟是一台永動機,時而澎湃,時而低沉,但向前的態勢,卻並不那麼決然。能源價格的銳氣盡失,美國貨幣政策下的曲高和寡,難民危機的尾大不掉,恐怖勢力的亂雲飛渡,世界經濟能夠想到和想不到的“窮親戚”都來串門。在後金融危機時代,整個全球卻依然不能在慣性落差中全身而退。

  中國在其中,不可避免的要進行同頻和共振。習近平主席就指出,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複雜的內外環境和較大的下行壓力,正經歷著改革陣痛,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

  萬變的全球經濟,灰色格調卻仿佛盤旋多時。中國此刻用“沒有變”應萬變,凸顯著增長極的分量,支撐著全球發展的氣息。客觀來説,這種“沒有變”,不是獨善其身,而是兼濟天下。

  在全球經濟紛紛變數中,中國經濟自有風景。要看中國經濟此刻如何,不找一個偌大的參照物,恐怕無以窺全豹。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演講上,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左右。這是在10萬億美元高基數之上的增長,也是調結構、轉方式進程中的增長,這一結果來之不易。

  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關於世界經濟形勢的發言中,習近平主席還説到,我們的信心,來自於全面深化改革、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決心和行動。我們的信心,來自於中國經濟強勁內生動力和中國政府堅強有力的政策引導。

  沒有芳卿可人的蜜語,也不必拆五分六的唱衰,中國改革者對於本國的經濟,自有履中不倚的深刻認知。它來源於知根知底,揆諸現實,更體現著有底氣的信心。這種信心,絕非一拍大腿就有,而是來自於改革者帶著眼睛和耳朵,用自己親身感受的點點滴滴。

  無論是聯合國大會、APEC會議還是G20峰會,亦或是在那陜北高原山溝裏的梁家河村、太行山深處的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長江邊上的重慶港口……習近平主席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是他所見所聞所想一一凝聚而成。這是中國的聲音,也是改革的態度。(謝偉鋒)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