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失控的電動車納入法治軌道

2016-04-05 13:32:13|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鄧晨曦

  原標題:將失控的電動車納入法治軌道

  對於電動車問題,我們確實已經面臨嚴重的“兩難”。法律層面上,不治理就將面臨人們的普遍違法,而嚴格執法則面臨經濟生活各領域受到深遠影響。

  今年3月下旬,深圳“禁摩限電”工作開始新一輪的集中整治。行動開展10天以來,共查扣電動車17975輛、拘留874人。這個以杜絕涉摩涉電交通事故、保障機動車順利通行和營運車輛公平競爭為目的行動,卻在網上掀起熱烈討論——有快遞企業直言,因派件車輛不敢上路派送和接件,日接件量從8萬件迅速下降到1萬餘件;另有一些快遞企業表示,只能等交警下班後才收派快遞。

  對於城市交通治理,電動車可謂老大難問題。一方面,電動車因其靈巧便捷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交通工具,另一方面,由於電動車超標車多,安全防護性差,車主安全意識、規則意識較低等因素,涉電動車交通事故在所有交通事故中佔較大比重。尤其是餐飲業、快遞業等行業從業者往往以電動車為主要交通工具,而這些從業者一般缺乏專門的交通培訓,同時,為了增加業務量、保障時效性,通常時速較快,相關行業成為了該類事故的重災區。

  1999年我國形成了電動自行車行業標準《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其中規定電動自行車“最高時速不超過20公里,整車品質(重量)不大於40公斤”。執法實踐中,不少地方一般以該標準為執法標準,但嚴格説來,目前恐怕絕大多數電動自行車都是在超標生産、違規行駛。

  實際上,治理電動車不只是簡單的嚴格執法問題,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不能回避的社會問題。這不僅在於對不少群眾而言,電動車出行必不可少,不僅在於當前全國有超過2000家電動車生産企業,有超過500萬工人在此領域就業,還在於電動車對快遞業等行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生存要素之一,若是“一刀切”禁止,將對相關行業造成重大影響,乃至間接阻礙製造業等實體經濟發展。

  不得不説,對於電動車問題,我們確實已經面臨嚴重的“兩難”。法律層面上,不治理就將面臨人們的普遍違法,而嚴格執法則面臨經濟生活各領域受到深遠影響。社會層面上,一方面電動車引發事故、糾紛不斷,另一方面,若是大搞運動式執法,將導致民意反彈、反對,同時,執法力量畢竟有限,相關行業選擇夜間出行以逃避執法,恐怕更將引發更大的安全隱患。

  電動車發展到如今狀況,已經到了宜疏不宜堵的境況。國家質檢總局于2009年12月公佈《電動摩托車和電動輕便摩托車通用技術條件》規定,超過上述標準的電動車要“劃入機動車範疇”。然而,這一標準僅是推薦性標準,並非強制執行。同時,也因標準過低遭到了行業協會、社會輿論等不少民間力量的抵制。必須意識到,電動車的事故殺傷力有時已不亞於機動車,卻得不到相似的準入標準,終將成為公共安全的頑疾。將失控的電動車重新納入法治範疇,這不僅不是在禁止或限制電動車,更是為了讓電動車行業儘快實現技術升級和健康發展。

  這就需要將電動車,按照自用或是貨用制定出更為科學的標準,對確實超標的電動車,則須嚴格納入機動車進行管理。一方面,在生産端採取嚴格準入,將不符合安全標準的廠家予以取締或産業升級。另一方面,對超標電動車的使用者,也須採取駕照制度,在簡化流程的基礎上,對使用者進行必要的安全培訓與技術考察,同時給出必要的過渡緩衝期。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