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成因分析,不要混淆視聽
前一場霾借著風勢剛剛散去,又一場跨省霾又接蹱而至。近日,關於霧霾的成因又有一個全新説法——天然氣,原因是這幾年,城市大量使用天然氣,而天然氣燃燒會産生大量水氣,水氣與微小顆粒結合後産生了霾,據他估計,北京霧霾中三分之一的濕氣來自於天然氣燃燒。
很快就有一撥專家出聲反對,稱人造水氣僅佔大氣層濕氣的一小部分,很可能僅為幾十萬分之一,影響微乎其微。可專家説的究竟是城市上空的濕氣,還是全球的濕氣呢?沒人告訴我們。於是像之前的很多次爭論一樣,大家又犯起糊塗來,不知道誰説的更準確一點。
每一場霾中,都有關於成因的討論。隨著討論的深入,名單越來越長,工業排放、機動車尾氣排放、燒秸稈、炒菜油煙,四川達州曾經把熏臘肉冒的煙列為主因,要求全面禁止熏制臘肉。幾天前的那場霧霾,環保部門又推出了另外一個元兇,民用散煤燃燒。兇手越來越多,大家的反思越來越深入,從工廠到馬路,從田野到餐桌,從社會到個體,可真兇到底是誰反而越來越模糊了。
在這些關於真兇的討論中,我們很少能看到讓人非常信服的觀測數據,精確的實驗論證,相反卻屢屢聽到“可能”“也許”“估計”這種似是而非的詞彙。專家是這樣官方也是這樣,甚至還有直接一鍋端上來的,比如喜歡羅列主因,把幾個元兇放一塊説,或者單挑其中的一個説,至於它們各自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卻常常被忽略不提。誠然,這樣一個跨越這麼多省份的霾不可能只有一種原因,也不可能是一個地方的原因。但同樣都是成因,還有主次之分,同樣是主因,還是有佔比大小之別。有些可能佔據大多數份額,有的可能微不足道,排第一的可能比排第二的高幾倍,而排第三的,跟前兩個一比可能無足輕重,光湊個名單不分主次,意義不大。霧霾的成因並不難尋找,再找下去,甚至可以把雞鴨狗豬也列入到名單之中,可是把這張名單列得再齊又能怎麼樣,你能把炒菜的油煙和工業排放的廢氣放在同一個語境下説話嗎?
不管是誰,都不能只放炮不論證,必須拿數據説話,讓別人無話可説,否則就變成毫無意義的嘩眾取寵,純粹的觀點秀了。只有將數據弄清楚了,才明白問題出在哪,鬍子眉毛一把抓,看似面面俱到,佔盡道理,可不解決問題,又有什麼用?而一些地方之所以在主因上動這麼多腦子,無非是想把水攪渾了,轉嫁治霾責任。(魏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