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專家學者展望2017年中國經濟:穩是主基調 進是關鍵詞

2017-01-03 14:49:28|來源:經濟日報|編輯:王瑞芳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我國將在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這一治國理政重要原則下,紮實推進一批基礎性關鍵性改革,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加快研究建立房地産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多措並舉擴大對外開放……專家學者表示,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將展現更多亮點,釋放更多活力——

  發展內涵更豐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中央經濟工作會明確提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總的來看,此次提出的“穩中求進”,與以往的內涵有所不同。過去提“穩中求進”,主要指經濟增長或宏觀政策層面。而此次中央把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上升到治國理政的新高度,內涵更加豐富。

  我國正面臨著培育新的增長動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要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可以避免經濟增長出現大起大落,更好地推進結構調整和全面改革。同時,在多年的發展中,我國在一些領域積累了不少問題和矛盾,防控風險的壓力前所未有。新的一年,需要在“穩”和“進”之間掌握好平衡。

  “穩”,是要穩住大局,避免經濟增速出現大起大落;是要穩住價格,避免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和資産價格泡沫;是要穩住民生,使就業水準、城鄉居民收入、福利保障等方面平穩發展;是要穩住財稅貨幣金融政策,給市場較為穩定的預期。

  “進”,是要推進全面改革,特別是在基礎性關鍵性改革上要取得明顯進展,要在創新驅動方面有所突破,培育新的增長動能;要在結構優化方面繼續推進,進一步提高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提高第三産業佔GDP的比重,增強高新技術産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提高人口城鎮化水準;要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新進展。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各級政府和全社會要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上來,強化預期管理,避免社會各界對經濟形勢過於悲觀的認識和看法。2017年各項宏觀政策、微觀政策、産業政策、改革政策、社會政策的制定,要充分體現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在堅持依法治國的同時,強化規則意識,用規則引導各個主體的行為。

  (記者 林火燦整理)

  改革迎來深化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許召元: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體現在去産能方面,就是要從以“去”為主,轉向“去中促優”,逐步實現以“優”為主。2016年去産能重點是削減總量,恢復供需平衡,避免鋼鐵、煤炭等行業出現産品過剩危機,這一任務現已基本完成,鋼鐵、煤炭等行業經營狀況基本好轉。2017年除了要依法繼續去除落後産能、不合規、不達標産能外,要重點去除低效率、無競爭力的過剩産能,特別是處置僵屍企業,同時積極推動兼併重組,促進高效優質企業加快發展,實現優勝劣汰。

  在去杠桿方面,突出強調以降企業杠桿為重點,實際上與降低企業成本緊密結合,都是重在降低企業負擔,提高實體經濟的競爭力和活力。降成本方面突出了綜合施策,既要降低稅費、要素等直接成本,也要降低審批、評估等制度性交易成本;不僅包括直接的費用,也包括間接的時間,例如企業花在審批等方面的時間;不僅包括外部成本,也包括內部成本;要盡最大可能、最大程度為企業降負,使企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成效。

  在補短板方面,強調既補“硬短板”,也要補“軟短板”。比如目前企業營商環境就是一個突出的“軟短板”。當前我國企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和活力,居民也有迫切的消費升級需求,但需求升級很難傳導到實體經濟的發展上,一個重要不足就是從企業到消費者之間的市場環節不夠高效完善,不能讓消費者放心。在“放管服”中,監管和服務仍然不能滿足需求,對商品的品質抽查不夠,信息發佈不夠,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夠,導致消費者對部分國貨信心不足,這些都是今年需要大力強化和補齊的“軟短板”。

  (記者 顧 陽整理)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