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拉動全球經濟增長遠超歐美 德國媒體為何這麼説?

2017-01-04 11:21:05|來源:中新網|編輯:韓宇辰

  要想預判2017年世界經濟,需要對剛剛過去的2016年有一個準確的把握。而在世界經濟格局當中,中、美、歐三家究竟誰才是帶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領頭羊”。

  德國之聲日前一篇關於中國經濟的文章對此有全新的判斷,作者澤林援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指出,2016年度,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1.2個百分點——而且沒有外債。相反,美國只有0.3%的貢獻,且有高額外債,歐洲的佔比更只有0.2%。

  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國是直通車記者採訪了更多的德國專家,了解他們對於中國經濟的看法。

  一、德專家談中國經濟增長:中國GDP絕對增長比美國更高

  位於柏林的德國經濟研究所(DIW)國際經濟學研究部主任克裏斯蒂安·德雷格向國是直通車分析,根據當前美元匯率計算,中國、歐盟和美國的GDP分別佔全球總量的15%、22%和25%。因此從統計意義上,美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經濟體。

  但克裏斯蒂安·德雷格強調,從絕對數值來看,美國每年3%(左右的)增長相當於約5500億美元新增GDP,而中國6.7%的增長率則意味著7400億美元的新增GDP,“因此,中國經濟的絕對增長比美國更高。”

  二、德國學者談中國快速發展:稱之為奇跡並不為過

  對於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德國之聲刊登的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沈淩專欄文章指出,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間(1980-2010年),世界平均水準的增長幅度是3.77倍,美國的增長幅度是3.84倍。因此,相較於世界平均水準,中國的相對增長幅度是6.2倍;相較于美國,中國的相對增長幅度是6.08倍。

  “兩相比較,説明瞭什麼?中國的增長更加難能可貴,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在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回落的情況下取得的。”沈淩表示,我們很容易從世界上兩百多個小國家中間找到幾個增長幅度在20-30年內遠超中國的案例,比如赤道幾內亞。但是這些小國的增長太容易受某些特定因素影響,比如發現一個油田或者跨國大公司投資了一個項目,而中國作為人口占世界20%的經濟體,能夠如此長時間的快速增長,稱之為“奇跡”並不為過。

  回顧中國經濟走過的歷程,克裏斯蒂安·德雷格亦提醒國是直通車,過剩産能已成為今天中國經濟轉型進程中的一項顯著問題。”

  對於這一問題,富達國際投資總監凱瑟琳·楊(Catherine Yeung)在德國之聲專訪中指出,不應忘記的是,我們今年看到,中國政府提出了許多供應方面的改革,北京要求鋼、煤等産能過剩的行業減緩生産,去産能的舉措將持續到2017年。這非常重要,因為中國以出口而聞名,“我們也必須意識到,中國正在試圖轉變其經濟模式,從依賴出口轉變為刺激國內消費”。

  三、德國企業談中國紅利:我們從中國增長中獲益

  在中國自身發展的同時,連接中歐的“一帶一路”令亞歐大陸的兩端均感受到中國經濟發展的脈動和紅利。

  德國《商報》援引德國鐵路公司董事會成員Ronald Pofalla 的觀點指出,德國鐵路將加大與中國鐵路的合作。他表示,今年德中兩國間通行的鐵路集裝箱數將達到創紀錄的4萬個,“這為到2020年達到每年10萬個集裝箱的宏偉目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那將是2014年水準的三倍。”

  “中國明年將在交通基礎設施領域投資超過3000億歐元,我們作為夥伴將從中國成功實現增長中獲益。”Ronald Pofalla向《世界報》表示。

  四、德國媒體評中國大橋:令人眼花繚亂並雄偉壯闊

  對於中國穩增長、促民生的利器——基礎設施建設,德國主流媒體近來也不乏讚許之聲。

  德國電視一台12月29日報道,中國將在2020年之前投資4800億歐元用於擴建該國的高鐵網絡,作為一項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的一部分,這將帶動中國經濟增長,也將大大縮短人們出行所需時間。例如,從上海到昆明的高鐵長度達2552千米,橫跨五個省份,其旅行耗時將從35小時縮短至11個小時。

  作為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代表之一,日前通車的全球最高大橋——北盤江大橋亦成為多家德國媒體讚嘆的焦點。德國《世界報》以“令人眼花繚亂並雄偉壯闊”為題報道稱,這座大橋高度是法國巴黎埃菲爾鐵塔的兩倍、美國紐約帝國大廈的1.5倍——這項宏偉工程的建設又是始於何時?僅僅三年前的2013年。

  該報還指出,目前全球第二高的大橋是同樣位於中國的四渡河大橋。

  (原標題:中國拉動全球經濟增長遠超歐美 德國媒體為何這麼説?)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