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2017年首次重污染過程
新華社北京1月5日新媒體專電 題:三問2017年首次重污染過程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日前,中央氣象臺發佈了首個大霧紅色預警和霾橙色預警,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7省市遭特強濃霧侵襲,涉及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
體感污染嚴重但為何沒有啟動“紅色預警”?此輪污染為何持續時間如此之長,還要熬多久才能“重見天日”?為何感覺冬季霧霾如此難纏?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進行了追蹤調查。
為何這次沒有啟動重污染紅色預警?
“沒想到早晨霧這麼大,開車都看不見道邊的路沿石了。路上好幾次都找不到該轉彎的路口。”家住濟南東部的李奕4日清晨照舊開車上班,卻沒想到平常熟悉的上班路成了白茫茫一片。
很多網友有相同的疑問,此次重污染過程持續時間長,而且室外能見度很低,從直觀上感覺污染程度超過了2016年末那次重污染過程。而當時很多地方都啟動了重污染紅色預警,可是這次卻只啟動了橙色預警,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專家表示,紅色預警的啟動條件是“AQI(空氣品質指數)持續4天>200且持續2天>300或1天AQI達到500”,但根據預判此次重污染過程雖然持續時間長,但並沒有達到啟動紅色預警的標準。能見度低主要還是由於霧比較大,霾相對小一些,AQI指數並未“爆表”。
可能網友還要問,相關部門發佈的重污染預警和霾預警又有何不同呢?以北京為例,2016年12月7日,北京市氣象臺發佈霾橙色預警,北京市應急辦則發佈了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除了兩者發佈單位不同之外,各自發佈流程也不同。霾橙色預警是由中央氣象臺內部會商決定並自行發佈;重污染紅色預警則是由設立在北京市環保局的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向北京市應急辦提出發佈紅色預警信息的建議,再由北京市應急辦發佈重污染紅色預警。
此外,發佈兩種預警的主要參考指標不同。霾預警參考的主要指標是能見度和PM2.5濃度,而應急辦發佈重污染預警的主要指標是AQI,AQI中除PM2.5外,還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等其他5項參考標準,所以PM2.5濃度並不能夠完全左右AQI指數。
為何此輪重污染天氣持續這麼久?
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中,一些網友在吐槽霧霾天氣。北京網友王先生對記者説,如果北京的霧霾再這麼嚴重下去,他將選擇“出逃”,到一個沒有霧霾的地方去。
“此刻,聽著閨女入睡時一聲聲的咳嗽,再看看霧霾的消息,作為一個母親,內心是多麼崩潰!”天津市民劉女士在微信朋友圈這樣寫道。
持續的重霧霾天氣開始讓網友心情變得壓抑,不願外出,那麼此輪霧霾天氣為何持續時間如此之長?何時才能大口呼吸到新鮮空氣呢?
記者從天津氣象和環保部門採訪了解到,此次重污染過程出現的原因主要是不利的氣象條件與冬季污染物排放量大兩者疊加造成的。2016年冬天是近年來氣象條件相對不利的一年,氣溫明顯偏高,地面風速偏小,空氣濕度高,不利於污染物擴散,各項不利因素甚至超過了2013年的冬天。
專家介紹,此次重污染過程中污染物的成分硝酸鹽佔比較高,硫酸鹽在個別時候比例也比較高,而硝酸鹽産生的主要原因是機動車排放,而硫酸鹽則是燃煤。加上不少地區上一輪空氣污染沒有徹底清除,顆粒物濃度仍較高,隨著這次靜穩天氣形勢,近地面持續高濕,使得顆粒物進一步在近地層大氣中集聚、凝結,霧和霾再度發展。
“自然形成的雲霧滴會在幾小時內散去,但人為污染物排放導致過多雲霧滴形成,會殘留到次日的回合,累積成惡性循環。”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小曳説,這便是連續數天霧霾污染維持與加劇的原因。
4日,渤海灣將颳起東北風,風力不大,沿海地區的霧霾情況會略有好轉,但本輪霧和霾要徹底結束,需等到1月8日。這意味著,本輪霧和霾或將貫穿整個“二九”。
“預警發佈的價值,在於提前告知、提前減排並採取健康防護等應對措施。”北京市環保局總工程師于建華説,實際情況和預測並不會完全吻合,此輪重污染“前面污染走得慢了點,後面冷空氣來得弱了點”。
為何冬季霧霾如此難纏?
專家表示,從2013年開始,很多地方的PM2.5濃度其實是逐年下降的。天津每年平均下降的比例都在10%,説明治霾是有效果的。但是到達一定階段後,再要有大幅度的下降就變得越來越困難。
北京近四年PM2.5呈持續改善趨勢,2016年年均濃度較前一年下降9.9%,2016年重污染共39天,較2013年減少19天。
“重拳”治霾一直在路上。2016年12月29日,山東省重污染天氣應急工作小組組長、副省長張務鋒簽發了省級紅色預警指令,責成濟南、德州、聊城發佈紅色預警並啟動I級應急響應。山東各級各有關部門累計出動執法人員11761人次,檢查企業10374家次,巡查工地6139家次。各地停産企業1820家,停工工地2337個,限産企業2200家。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毛洪鈞表示,對於霧霾天氣,一方面人們應該正視近年來污染物排放整體體量的上升,供暖面積、機動車數量等都在增加;另一方面,建議相關部門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加大公共交通建設力度,倡導綠色出行,方便市民生活。
“空氣品質改善從量變到質變是一個漫長過程。”于建華認為,要徹底消滅空氣重污染,根本在於大範圍區域內調整産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改變生産和生活方式,降低大氣污染物排放水準,使其與區域環境容量相匹配。(采寫記者:付光宇 梁天韻 蕭海川 倪元錦)
(原標題:三問2017年首次重污染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