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之崇:青春藝術者的火炬

2017-01-06 16:50:06|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韓宇辰

  文化中國之崇:青春藝術者的火炬

  編者按:新故相推,日生不滯。揮別2016,改革的歷史車輪轟然作響;邁入2017,我們直面共同的命運與前程。在新的一年裏,中國共産黨將召開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要繼續發力。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等,每個領域都期待青年“擼起袖子加油幹”!青春譬如火炬,支支燃燒發光,照亮中國;中國譬如舞臺,倚天大幕升起,靜候精彩……

  “中國@2016青春#2017”系列報道③

  文化中國之崇:青春藝術者的火炬

  文化中國之崇:青春藝術者的火炬

  2016年11月30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併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姚大偉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6日電(記者黃昂瑾)魯迅先生曾説:“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文藝承載和表現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精髓,更記錄和引領著一個時代的精神風尚。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在2016年11月舉行的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上,習近平指出,“黨對文藝工作歷來高度重視,這是因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他更寄語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響時代前進號角,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之中,做到胸中有大義、心裏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鬥、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優秀作品,努力築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高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針對文藝工作做出重要講話,尤其是在2016年,無論是建黨95週年大會上對文化自信進行特別闡釋,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還是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的開幕上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沒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寫出有骨氣、有個性、有神采的作品”,無不展現了文化中國的魅力,為文藝工作的發展指明方向,讓文藝工作者的腳步更加堅實。

  文化之力敲響文藝創作之新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放眼全球,世界各民族無不受到其在各個歷史時期發展階段上産生的文藝精品和文藝巨匠的深刻影響。

  縱觀中國,一批批蘊含中華民族精神、記錄人民奮鬥歷程、反映時代發展軌跡的優秀作品,讓中華傳統得以傳承,也為文藝創作積蓄力量。

  “文化本來就是一種力量”,北京語言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鄭承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文化起源於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人類改造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人類本身,在這種改造當中便産生了文化。改造,就是一種力量,既改變世界,也改變人自身,這就是人文化的一種力量。”

  他認為,“文化的核心,是在社會關係的整體基礎之上,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注重調節人的情感、心態,以及整個民族的精神狀態,所以從這些角度來説,文化對於一個民族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鄭承軍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往往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標識,如果説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要屹立於世界之林,那麼它的文化必須有卓越的表現。”

  “在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的歷史和地理的範圍中,從物質層面來説,四大發明、絲綢之路,以及我國各地出土的文物等,都是一種力量;而在精神層面,比如家國情懷、君子人格、魏晉風度、盛唐氣象等,這些精神層面的內容,也是給世人留下了很多難以磨滅的印象和記憶,也是一種力量。”鄭承軍説道。

  誠如習近平所説,“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等,共同鑄就了燦爛的中國文藝歷史星河。中華民族文藝創造力是如此強大、創造的成就是如此輝煌,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我們應該為此感到無比自豪,也應該為此感到無比自信。”他勉勵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於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

  對此,鄭承軍表示,要切實踐行文化自信,就要有“不氣餒、不拋棄、不放棄、不妄自菲薄”的思想認知;也要生産出豐富的、引起世界共鳴、得到世界認可的文化産品;在面對外來文化衝擊,或他國不理解不認同的情況時,要堅守底線,堅持自身的理想、價值,並積極開展與他國之間的文化融通和溝通工作;要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使中華文化不斷煥發出活力;還要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擼起袖子加油幹。

  文化中國之崇:青春藝術者的火炬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龐興雷攝

  文藝之火點亮文化傳承之光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文藝的性質決定了它必須以反映時代精神為神聖使命。

  “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文藝常因時而興,更該以史為鑒。

  歷史是一面鏡子,是一位幫助人們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對未來的智者。習近平説:“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

  豫劇大師馬金鳳弟子、北京蘭鳳劇社社長劉冰,一位出生在1989年的青年戲曲演員,用“藏往察來”四個字概述他學習傳統文化的感悟和收穫,“收藏過往、洞察未來”。

  劉冰説:“在接觸老一輩藝術家的過程中,我被劇目本身的正能量和老一輩藝術家身上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從而使我的腳步更加堅實、有底氣、有自信。現在很多年輕人很迷茫,我認為迷茫就是沒有總結歷史的經驗,沒有去探尋傳統文化中賦予的能量。”

  “當你好好學幾齣戲,好好探尋演出脈絡的時候,就會發現自身的淺薄。為什麼現在很多作品淺薄,正是因為(作品中)缺乏幾代人、上百年的積澱。比如梅蘭芳先生,他身上的藝術絕不是他一個人的,是他父輩、祖輩,往上很多輩的老藝術家留下來的藝術精華,在梅先生的身上得以傳承和創新,梅蘭芳先生之所以成為京劇的集大成者,就因為他革新。在傳承的基礎上,就該革新。”

  自小學習梅派,後拜師豫劇大師馬金鳳,梅葆玖先生稱讚劉冰為“梅門馬派戲曲新秀”,劉冰視其為勉勵,更不忘其重望。

  作為蘭鳳劇社社長,劉冰説,蘭鳳劇社往小了説是他的戲夢,往大了説就是他的中國夢。從傳承到革新,為推動戲曲文化的發展,劉冰攥著他充滿朝氣的理想堅定向前。

  “現在這個(革新)問題交到我們手上了。‘移步不換形’,就是你移動腳步但不改變你的形態,這句話充分闡釋了當代人創作最佳的狀態,即我們歌頌傳統英雄人物,花木蘭、楊家將、《三國演義》的忠孝等,是在傳承古人的優良傳統;同時我們也排演一些歌頌時代人物的劇目,(講述)當代人的事、當代青年的事。”

  劉冰介紹,他們通過拍攝微電影,講述戲曲人學戲的坎坷歷程“(我們希望)用當下歡迎的傳播方式,吸引更多人了解戲曲。正如崑曲唱詞‘不如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描述的那樣,我們希望讓大家通過微電影這扇窗戶來窺見戲曲人的經歷、故事,從而了解戲曲。”

  習近平曾寄語文藝工作者:“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講品位,重藝德,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職業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贏得人民喜愛和歡迎。”

  劉冰計劃用十年的時間培養觀眾,他説:“我甘當中華文化血脈傳承的一份子。”

  (原標題:文化中國之崇:青春藝術者的火炬)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