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中國文化名人如何“走出去”
“中國傳記文學作家的優秀作品傳播出去,是我們的一份文化責任。”日前,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在中國傳記文學“走出去”論壇暨“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第六輯首發式上這樣表示。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要“走出去”首先面臨的是語言障礙。如何將漢語文學作品準確地翻譯成外語,北京大學世界傳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趙白生提出了新的翻譯模式。一個中國人跟一個外國人一起翻譯,兩個人在翻譯中互相切磋。“比如翻譯荀子相關書籍時,有很多古文,外國翻譯不一定懂,中國翻譯可以告訴他,中國翻譯譯後,外國翻譯進行潤色。平時翻譯通過電子郵件交流,假期可以見面互動。”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夏露是東南亞研究專家,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文麗華是韓語老師。她們認為,韓國和東南亞作為我們的鄰居,歷史上就受到中國文化重要影響。叢書中的大部分歷史文化名人,不僅影響中國,對我國周邊國家影響也非常大。
今天,越南還在主動翻譯我們的四書五經,我們的網絡小説在他們那裏受到讀者追捧。“如果有計劃地在叢書中抽出10~20本翻譯成越南文、泰國語、緬甸文等,對中國文化的‘走出去’大有裨益。”夏露説。
清華大學外語系副教授宋麗麗認為,將林則徐等近代文化名人的故事翻譯出去非常有必要。這學期她為外國學生上一門中國社會文化的課,有一個蘇格蘭學生做展示的時候,專門展示了鴉片戰爭的歷史,在展示之前他説的一段話讓宋麗麗很震撼。“他説,在上我的課之前他壓根不知道鴉片戰爭的歷史真相。我們的歷史文化名人‘走出去’,可以讓世界了解歷史的真相。”
宋麗麗認為,展現我們真實的自己,不是將史實硬邦邦地塞給別人,而是要放到海外讀者想要了解的故事當中。在授課中,她將兩次鴉片戰爭的歷史和園林文化結合起來,傳授給外國學生。“把他們不知道的和想知道的聯繫在一起,這種方式的‘走出去’也許更好。”
“我們現在的‘走出去’不是清朝晚期被動的‘走出去’。我們可以把文化比作非常漂亮的項鍊,這些中國歷史文化名人曾經是中國文化項鍊上的一顆顆珍珠,現在要打磨好這些珍珠並把它們加入全球文化項鍊當中,使之依然璀璨奪目,正是我們要做的工作。”宋麗麗説。
(記者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