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卸任演講旨在捍衛其政治遺産
美國東部時間1月10日晚九點,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芝加哥發表告別演説,宣告8年總統生涯走向結束,這場演説被白宮稱為“向前看”演説。網絡圖片顯示,有大批支持者冒著嚴寒索取免費派發的奧巴馬告別演講入場券,還有人在網上轉售這些入場券,價格甚至被炒到1000美元,這説明奧巴馬的演講一如既往的受人歡迎,奧巴馬也因此大受感染,並一度深情落淚。
作為即將卸任的總統,奧巴馬此時一定感慨頗多。但作為美國個人奮鬥的成功人士代表之一,奧巴馬更為關注的恐怕是捍衛其領導下兩屆政府的政治遺産,而特朗普頻頻威脅將廢除醫保法案等一系列政策倡議將是對其政治遺産的最大威脅了。
作為政治精英一員的奧巴馬估計也沒有意識到希拉裏會輸給特朗普,本來希拉裏如果當選,同為民主黨的希拉裏將能夠確保大部分政治遺産得以保留和延續,而特朗普的近期表態和競選主張則讓奧巴馬對這一前景不得不悲觀起來。候任總統特朗普一再聲稱要扭轉前任的某些政策,特朗普近乎反對奧巴馬過去八年所有的主要倡議:奧巴馬醫改計劃、伊朗核協議、與古巴復交、TPP自貿協議。這使上述奧巴馬引以為傲的成果有可能隨著特朗普的繼任而流失。儘管不乏美國總統上任後不履行原先承諾,但是特朗普的不確定性使奧巴馬必須提前為自己的政治遺産避險。這也正是此次演講的主旨所在。
縱觀奧巴馬的演講全文,在大書特書自由、平等、天賦人權以及個人奮鬥等美國價值觀的同時,更多的是強調其在任期間所取得的各項成就,諸如帶領美國走出全球金融危機、改革美國金融體系、推行醫療改革法案、反恐戰爭擊斃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以及推動全球簽訂新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等等。皮尤一項民調顯示奧巴馬當前的支持率高達64%,美國人對其政績的滿意度也高達58%,只稍低於兩位受歡迎的前總統裏根和克林頓離開白宮時的滿意度。但過去八年奧巴馬所做出的影響美國和全球的決策也難免受到各方的爭議,此次演説也正好為自己做最後的政策辯護並進行捍衛政治遺産的民眾動員。
在多達4300多個單詞的演説全文裏面,涉及國際問題幾乎僅有一句提到美國具有中俄兩國無法匹敵的影響力,其他內容中除了開頭承諾將努力完成權力順利交接外,通篇都是強調美國人民應盡力共同維護過往8年的政策主張和成果。具體梳理列舉如下:
首先,進行最後的政治動員。主政八年中,奧巴馬使用了總統工具箱中的每樣工具來推動重大變革諸如法律、規則、行政令和白宮講壇。現在唯一剩下的就只有類似白宮講壇的演講這一條路徑了,奧巴馬自然不肯放過這一次機會。奧巴馬本身就是通過“變革”的口號而榮登總統大位,然而特朗普通過挑戰政治正確、挑動民粹情緒而贏得大選,美國社會陷入高度分裂。對此,奧巴馬以“跛腳鴨”自嘲悲情牌來打動美國民眾,呼籲一起捍衛本屆政府遺産。這是有道理的,因為一旦新政策落實了,選民享受到它的好處,就會熱烈擁護該政策,防止它被攻擊或廢除。奧巴馬演講中多次提到“普通人真正融入、團結在一起,我們才可以做出改變”等類似詞語,意在進行最後的動員,動員民眾一起捍衛過往8年的政治遺産,起碼可以形成遏止特朗普輕率行動的輿論和民意而使其有所忌憚。
其次,捍衛精英政治所崇尚的美國價值觀。奧巴馬本人就是現有精英主導體制的受益者,對於特朗普可能出現的以商業邏輯——交易來治國理政的模式不太感冒。因此,奧巴馬在演講中強調,我們的政策和行為不能有損於我們自身的價值觀。這等於是給特朗普帶上一個“緊箍咒”,防止其打著“民眾利益”和“讓美國再次偉大”等口號而廢除之前的奧巴馬倡議。
第三,以未來發展來反證現行政策。演講中,奧巴馬對移民政策、種族歧視和環境保護以及新能源開發都進行了闡述。對此,奧巴馬採取的是通過強調“未來發展”來反證現行政策選擇。因為美國兩任總統在環保議題上有過反復的不乏其例,克林頓政府簽署的《京都議定書》就在小布什上臺後的頭半年予以退出。對於奧巴馬傾注心血的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奧巴馬也不得不擔心其落得個《京都議定書》的下場,而未來發展和投資下一代則能引起美國人民的共鳴,這也呼應了“向前看”的演講主題。
第四,大打親情牌以入心入腦。美國政治很多時候是一種表演政治,演講能力及其其中的煽動、共情策略在競選政治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演講中的奧巴馬一度落淚,頗能使人動情,使自己的演説主旨達到人之將走其言也善的説服效果。
奧巴馬入主白宮創造了美國歷史。在短短的競選時段中,他從名不見經傳的議員成為美國總統,這既有個人的努力也有體制的機遇,其自然也對美國的建制派觀點奉若神明。但這裡要奉勸美國政治精英特別是即將登場的特朗普,不要過多的信奉美國的實力優勢,也不要突出所謂美國特殊性和天命價值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臨衰落之勢的美國更需要的是立足本國,紮實地推動國內議程和內政改革,縮小國內貧富差距並彌合種族裂痕,無需拿中美關係開玩笑,更不能為了所謂的國內政治議程而炒作國際議題,如此才能實現“內聖而外王——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理想願景。(李少丹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