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將加強政務等領域誠信建設 推動社會信用立法

2017-01-19 13:48:51|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肖中仁):社會誠信是經濟健康運行的基礎。當前,中國已經將誠信建設作為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18日介紹,2017年,中國將推動政務誠信作為示範引領,推進個人和電子商務等領域誠信體系建設。與此同時,還將加快推進社會信用立法,打造信用中國。

  近期,中國陸續出臺了政務誠信和個人誠信、電子商務領域誠信的三份改革文件。目前,銀行、工商和交通等各部門間也已簽署了20個聯合懲戒激勵備忘錄,基本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懲戒大格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介紹説,中國誠信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和支撐條件的完備程度前所未有:“我們已經建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截止到2016年底,全國各類法人和其他組織存量代碼轉化率整體超過97%,為信用信息共享創造了條件。目前,全國信用共享信息超過7.4億條。建立“信用中國”網站,累計訪問量超過1.3億人次,成為以信用為紐帶溝通社情民意的‘總窗口’。”

  儘管中國的信用建設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但日常生活中仍存在較多失信問題。連維良舉例介紹説:“我們去年法院累計公佈失信被執行人達到644.5萬例,民航部門限制購買機票576.6萬人次,鐵路部門限制購買高等級車票207萬人次,工商部門限制擔任董監高7.1萬餘人次,中國工商銀行拒絕申請貸款、辦理信用卡55萬餘筆,個人徵信機構芝麻信用扣減了55萬餘名失信被執行人信用評分。這一方面説明瞭失信懲戒發揮的範圍在擴大,但也從另外一方面反映出失信行為的量和程度,需要我們加大力度,推動信用建設。”

  針對電子商務領域失信高發頻發的現象,連維良表示,下一步有關部門將以實名登記和認證、事前信用承諾、産品信息溯源、網絡交易評價等內容工作重點,破解失信成本太低,失信無法追究的難題。

  分析認為,上述問題的存在,除了有客觀因素的制約,也與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和落實程度不夠有關。比如,一些地方存在著共享平臺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信用信息沒有全部共享,還有行政許可和處罰信息報送不及時等,導致了聯合懲戒、聯合激勵沒有落實到位。

  對此,連維良強調,政務誠信是信用建設的基礎和關鍵,未來中國將重點在政府採購、PPP領域、招投標、招商引資、地方政府債務和街道鄉鎮六個領域,加強政府誠信建設。與此同時,還要落實政務誠信的考評和懲戒機制。連維良説:“要加大對各級政府部門和公務員失信行為的懲戒和曝光力度,依託‘信用中國’及地方信用等網站,依法依規逐步公開各級人民政府和公務員政務失信記錄,條件成熟時可向社會公開發佈各地政府誠信狀況和誠信水準。要對社會關注度高、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政務失信易發多發領域進行重點整治。”

  據透露,2017年,中國還將在國家層面出臺30個左右聯合獎懲備忘錄,實現重點領域全覆蓋。此外,還將加快推進社會信用立法進程,鼓勵有條件的省(區、市)加快推進地方信用立法,建立社會信用標準規範。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