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取消霾預報”真的是自欺欺人嗎

2017-01-19 10:41:04|來源:中國青年報|編輯:王瑞芳

  1月17日晚間,一張“關於暫停霾預報預警業務的通知”圖片在微博上流傳。圖片中的文字寫道:“各省轄市氣象局,各直管縣(市)氣象局,省氣象臺:2017年1月17日18:36接中國氣象局預報司電話通知,要求立即停止霾預報預警工作。請各單位接到本通知後,即刻停止製作和發佈霾預報預警産品。(澎湃新聞網1月18日)

  這條通知一公開,網上頓時炸開了鍋。有人質疑這是掩耳盜鈴,也有人表達出憤懣,諷刺説“科學預報有風險”。可是,誰關注過其背後原因和後續?

  這則通知非但沒有釋疑,反而成了眾人的情緒宣泄口。和此前將霧霾定為氣象災害時所引發的爭議一樣,單一的信源、籠統的表述,讓通知顯得格外“站不住腳”。很多人認為,在治霾問題上,各級部門都在想方設法逃避責任,它們反對把霾列入氣象災害,就是擔心混淆“人禍”和“天災”。

  問題在於,國內各省區市早已將霾列為氣象災害,並且調整相關部門職能設置。從環保部門的角度來講,之前和氣象部門有很多權限交叉的地方。因為大部分的環境監測網絡、監測站點都在環保部門,而不是氣象部門。氣象部門不再發佈霾預警預報,意味著兩部門正在進一步厘清職責劃分,避免在公開發佈中出現兩種口徑的“預警”。

  由於缺乏更為權威和詳細一點的解釋,導致本身很正常的調整,被民眾理解為了“統一口徑”“瞞報數據”。沒有解讀,就必然引起誤讀,怪不得民眾要質疑這則暫停通知。只是質疑可以有,盲目質疑卻不可取。在當前空氣污染的因素中,人為影響和自然因素確實難分高下,強調前者,是為了突出治霾的緊迫性,而強調後者,則會被很多人誤解成政府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推卸責任。

  也就是説,暫停霾預警,只是更細化的治霾做法,認為其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是一種誤讀。然而,這種誤讀也並非一無是處,它説明,公眾普遍關注治霾工作,不會因為一則通知,就忽略霧霾對空氣品質和身體健康造成的嚴重影響,更不會因為暫停預警就改變認識基礎。

  所以,討論氣象部門停止霾預警合理與否,説到底還是在爭議“霾預警能否可信”。在重申“霾”屬於天氣和污染交叉的複合現象的同時,仍然需要明確,有公信力的預警,才能安撫社會不安的情緒。不管如何,治理主體責任依然在政府,不論是氣象部門還是環保部門發佈預警,都不會改變“相關部門各負其責”的治理格局。(宋瀟)

標簽:霧霾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