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已成新年俗的春晚 不只博君一樂 更有家國情懷

2017-01-29 11:38:09|來源:央視網|編輯:王瑞芳

  金雞報曉,2017年央視春晚在除夕夜隆重登場。正能量、文化味、藝術性,萬眾矚目的央視雞年春晚不負眾望,近5個小時中,共演出歌舞、語言等42個節目,為觀眾奉上了一頓可口的“視聽年夜飯”。

  歌舞類節目:星光熠熠 唯美大氣

  今年春晚的歌舞類節目中,既有經典金曲,又有新人新作;曲風有的大氣溫暖,有的優美浪漫,有的熱情活潑,有的激昂鏗鏘;題材也是多種多樣。更讓人矚目的是,歌舞類節目星光熠熠,加上一大批90後演員登上春晚,使春晚節目多姿多彩。

  語言類節目: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用藝術的方式激濁揚清,本屆春晚語言類節目可謂反復選拔,一再打磨。據春晚總策劃秦新民介紹,主創團隊歷時兩個多月采風,對各地曲藝現狀來了個大摸底。最初的40多個選題,經淘汰後僅剩下20多個,最終登上春晚舞臺的9個節目,多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

  英雄親臨現場 觀眾淚目

  除了青春實力派明星,春晚中最感人的要數“致敬老紅軍”特別環節,幾位老紅軍和老戰士親臨春晚現場。1933年參軍的王定國,是中國健在年齡最長的女紅軍。長征路上她被彈片打斷過腿骨,凍掉過腳趾,她沒流過一滴眼淚。除夕之夜恰逢王奶奶生日,現場觀眾和海內外億萬華人一起給這位老人過了她105歲的生日。

  11位航天員亮相  展示昂揚的精神風貌

  2016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週年,在本屆春晚中,11位執行過飛天任務的航天英雄出現在晚會現場,引發了晚會的一個高潮。他們以具有儀式感和紀念意義的方式向祖國和人民報告,展示了中國航天人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

  2017央視春晚關鍵詞——團圓·傳承·祈願

  團圓:“歡樂頌五美”劉濤、蔣欣、王子文、楊紫、喬欣“團聚”,北京主會場攜手上海、廣西桂林、四川涼山、黑龍江哈爾濱四個分會場,繪就了一幅“五地共慶、四海同歡”的盛景,營造出舉國同慶、喜迎除夕的歡樂氛圍。

  傳承:過年看戲是傳統年俗,今年春晚照例呈上了一份精美的戲曲“佳肴”,京劇、漢劇、豫劇、越劇、黃梅戲五個劇種的名家名段展現了我國戲曲藝術的薪火相傳。書法家為觀眾書寫了五個大大的“福”字,既傳承了“送福”的年俗,也展示了古老的書法藝術。

  祈願:1987年,姜昆、唐傑忠在合説相聲《虎口遐想》,30年後,姜昆再説《新虎口遐想》,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願景和企盼;《天山情》譜寫了各民族共創美好生活的篇章,詼諧幽默,讓人耳目一新;11位航天員全部到場以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祝願祖國的美好未來。

  東西南北共品晚會:連接你我他 連接國和家

  春晚早已成為一年一度的“現象級”話題!從主會場到東西南北4個分會場,在近5個小時的節目中,我們品味著春晚帶來的歡笑和記憶。春晚,成為了千萬家庭除夕夜最溫暖的陪伴。

  拉開春晚的帷幕,如同拉起暖流的閘門。《大城小愛》裏,“蜘蛛人”小夫妻的相濡以沫,溫暖辛苦勞作的打工者;相聲《姥説》中,“小時候不愛聽,長大了想聽卻聽不到”的嘮叨,喚起慈愛的親情回憶;《美麗中國年》,唱出了過去一年“十三五”開門紅的自豪;互動節目《繼往開來軍旗紅》,重現了革命老人的青春記憶;11位航天員按下手印時,同為華夏子孫的我們為祖國驕傲,刻下的是我們探索太空不停的步伐。

  △2017央視春晚上海分會場

  從東方明珠到桂林山水、從冰天雪地到涼山彝寨,通過網絡和電視螢幕,當我們同看一段小品,同唱一首歌時,我們仿佛置身強大磁場,你我他,家與國,過去與此刻,在我們身上瞬間接通。

  春晚展現時代內涵  漸成文化符號

  從1983年開辦至今,經過30多年的淬煉和沉澱,春晚已經不僅是一台規模最大和最受關注的綜藝性晚會,而已經逐漸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觀看春晚,已然化身成中華大地甚至全球華人春節新的民俗。之所以能逐漸躋身於貼春聯、逛廟會等組成春節民俗圈,是因為春晚有時代文化內涵。春晚的話題,永遠都是全民熱議的話題,而春晚本身所傳遞出的文明、和諧、誠信和友善等價值觀,更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時代的脈搏。

△除夕夜,留守的消防戰士看春晚(法制晚報)

  在與時俱進的同時,春晚演進過程也被打上了時代烙印,成為一代代人記憶的重要一部分。無論是《我的中國心》,還是《冬天裏的一把火》,這些出現在春晚中的流行歌曲,現在聽起來仍舊自帶年的經典味道。新的經典作品也在不斷在舞臺上涌現,這些新老作品共同打造出全國人民和全球華人心連心的符號,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

  春晚成為了世界了解中國的名片

  春晚這個文化符號也在走向全球。隨著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春節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可,作為春節一部分的春晚也隨之向全球。春晚轉播方式的多樣化和受眾多元化,使得全球更多的人能從一台晚會中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 從這個意義上看,春晚是一張中國的文化名片,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國際形象、國際地位、價值認同度等諸多因素,並成為中國文化輸出、文化融合的重要部分,能很好的反映出中國開放的心態和獨特的文化魅力。

  讀懂春晚背後“眾口難調”的進步意味

  當然,就像春節裏一桌最豐盛的年夜飯,春晚也會出現眾口難調的情況。觀眾對晚會的評價不但多元化,標準也在提高。由於春晚觀眾覆蓋面廣,由於地域、年齡、職業、教育程度的不同,觀眾在審美情趣上也有著天然的差異。

  我們要認識到的是,沒有一成不變的年俗,也沒有停滯不前的文藝渴求,30多年來,春晚在進步的同時,觀眾也在進步。現在有各種“網絡春晚”或“草根春晚”在與春晚爭奪觀眾眼球,人們在多元選擇後,會有所比較。在比較的時候,大家會自發地將春晚放在高標準上,用其他節目的長處與春晚不如意的地方相比,從而誕生出槽點。不過#吐槽春晚#這樣的標簽之所以能流行起來,恰恰也反映出春晚巨大的影響力。

  大家對春晚的高要求甚至苛求,正是社會進步、欣賞水準提升、文化發展繁榮的體現。這對春晚也是一個鞭策,必須緊跟觀眾的審美繼續不斷提高自身的水準,才能保持乃至夯實“新民俗”的地位。

  文丨央視新聞特約評論員  王亞宏

標簽:春晚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