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一號文件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7-02-06 16:07:0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晉):中共中央國務院5日正式發佈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今年的一號文件繼續聚焦中國農村發展問題。文件強調,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對此,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相關負責人6日強調,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是檢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是連續第14次聚焦中國農村發展問題,主要強調要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健6日在國新辦舉行的發佈會上指出,確定這樣的政策方向,主要是基於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現狀:“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為此,中央決定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

  可以説,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針對當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形勢做出的研判,是一種新的提法。唐仁健説,與多年來不間斷的中國農業結構調整相比,現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有傳承和延續,但是更有創新和發展:“大體有三點不完全相同,一是,過去主要是解決農産品供給總量不足的問題,這次要在促進供求總量平衡的同時,更加注重提升品質效益和競爭力,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二是,過去主要是考慮農業生産結構的問題。這次要在考慮調整生産結構的同時,更加注重調整好産品結構。三是,過去主要是農業生産力範疇的一些調整,這次要更加注重體制改革、機制創新,來增強農業農村內生的發展動力。”

  這位官員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範圍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農業結構調整,是貫徹農業全産業鏈條、全産業領域的系統性、整體性的調整變革。其中,農民錢包是否鼓得起來是檢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的重要尺規。唐仁健説:“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給體系是否優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農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實惠。”

  近年來,中國農村創業和返鄉創業發展較快,以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和農村電商為代表的農村新産業新業態同樣也發展迅猛,已經成為了農民增收的一個主要方向和渠道。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表示,今年的一號文件,無論是在用地政策、金融服務,還是人員培訓方面,都對返鄉下鄉創業和農村新産業新業態的發展給予了支持:“比如在農村新産業新業態用地方面,文件提出,要完善新增建設用地的保障機制,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確定一定比例,用於支持農村新産業新業態的發展,這是一個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比如文件提出,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通過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閒旅遊養老等産業和農村三産融合的發展。”

  目前看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唐仁健就此強調説,要用改革的辦法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但在方向性問題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顛覆性錯誤,這就必須守住三條底線:確保糧食生産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