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美”冷“中”熱
王毅與畢曉普合影(資料圖)
2月7日,中國外長王毅抵達澳大利亞參加第四輪中澳外交與戰略對話,期間還與澳總理特恩布爾等進行了會面。此行凸顯了中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發展,得到澳方各界的高度重視。南太平洋的溫暖與東亞的寒峭形成了鮮明對比。
美澳關係有些冷
自特朗普當選以來,“推特外交”、“電話外交”頻頻“惹是生非”。近日,媒體又披露了他的“任性”。在與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通話中,特朗普不僅“吼叫”,還在原定1小時的通話僅進行了25分鐘後就“怒挂電話”。近期,美新任國防部長馬蒂斯走訪韓國、日本,就地區安全和軍事部署等進行協調,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而歷來被譽為“南北雙錨”之一的澳大利亞,卻被排在了特朗普日程表的後面。
美澳關係降溫,原因何在?癥結在於兩國彼此的戰略預期和現實結果間的分歧。首先,澳雖支持美國的“再平衡”(比如參加南海自由航行),但作用不及一線的韓國和日本。在美國軍事部署問題上,澳大利亞也更多只想扮演後勤保障、情報支援等角色,對美國在澳部署B-1B戰略轟炸機這樣攻擊性的意圖不甚贊同,擔心激怒中國。其次,澳大利亞是TPP的積極支持者。特恩布爾去年曾親赴華盛頓遊説希拉裏等。在特朗普宣佈退出TPP之後,澳方極其失望,認為這將嚴重損害國際經濟秩序。最後,兩國難民協議成為近期矛盾的焦點。該協議是奧巴馬政府與澳大利亞達成的,但堅持“美國優先”“美國第一”的特朗普毫不掩飾對此的反感,這也是他和特恩布爾在電話裏“一言不合”的原因。特朗普還在推特上抱怨,“你們能相信麼?!奧巴馬政府居然同意把澳大利亞成千上萬的非法移民接到美國來!這是為什麼?讓我好好研究研究這個傻X協議!”這讓澳方大為震驚,對協議履行的前景深感憂慮。
中澳新年熱起步
雖然近年來中澳為東海、南海數次發生“口角”,但在相對“知華”的特恩布爾上臺後,兩國關係呈現回暖。此次王毅訪澳,既是中澳2017年的首次高層互動,也有助於奠定兩國關係今年的走勢。
對中國來講,在特朗普咄咄逼人,中韓、中日關係僵硬的時候,對美國亞太“鐵三角”之一、且與中國沒有根本利益衝突的澳大利亞採取柔性政策,有利於突破重圍。中國從沒要澳大利亞拿出“非此即彼”的立場,如王毅外長所説,澳大利亞是中美“共同朋友圈”中的重要一員,可以繼續做美國的盟友,同時做中國的全面戰略夥伴,還能為中美關係發揮建設性作用。利用此次機會,王毅外長還從歷史上和法理上重申了中國在南海的權益,並呼籲域外國家支持地區國家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的努力,而不是相反,這都給其他國家發出了強烈且友善的信號。
對澳大利亞而言,良好的中澳關係是澳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2015年,習近平主席會見特恩布爾時提出,要讓“一帶一路”倡議與澳大利亞“北部大開發”計劃對接。在特恩布爾訪華期間,兩國還簽訂了高額訂單。如畢曉普強調那樣,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2015-2016年雙邊貿易總值達1500億美元,她還主動邀請中國加入TPP。這種局面自然會讓澳大利亞願意維持中澳合作。以澳方將達爾文港碼頭設施租給中國公司為例,美國認為這對部署在當地的美軍帶來了威脅,但是,特恩布爾最終頂住了奧巴馬的壓力。此外,王毅外長還在澳大利亞重申了尋求外交解決爭端的立場,而借助這樣的渠道傳遞信息,有助於凸顯澳大利亞在地區安全格局中發揮的正面作用。再從內部來看,中澳關係已成為國內政治博弈的影響因子。特恩布爾、畢曉普代表的自由黨希望用一份中澳關係的優質成績單來給自己掙臉加分,而對總理寶座雄心勃勃的工黨領袖肖騰在對華問題上也抱有較為溫和的態度,這都反映出澳國內對華的基本認知和整體態勢。
對華政策基調不會大變
有媒體認為,澳大利亞展示的對華友好,是對美國冷淡態度的“報復性反彈”。其實對西方國家來説,政治體制、意識形態、力量態勢上的差異,使得它們很難真正“親華”。影響對華關係的關鍵,還是本國利益的需求。澳大利亞是國際體系中成熟的中等強國,不會如此情緒化地把對外政策當作兒戲。
自美國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以來,澳大利亞陷入了糾結的“選擇困境”。中美兩國對澳大利亞國家利益都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作為盟國,澳大利亞不得不跟著美國的指揮棒轉,但它有個基本判斷,那就是中美一旦發生軍事對抗,不會給澳帶來好處,甚至將自己捲入其中。為此,澳大利亞選擇在兩強之間儘量保持平衡,並利用特殊地位平衡牟利。概括來説,就是安全問題上既依靠美國又有所區別、既戒備中國又避免為敵,同時還發揮中間人作用,為中美協調溝通創造通道。在經貿上則是兩手都要抓,既然要分享中國發展帶來的地區紅利(成為亞投行創始國之一),同時也要支持美國主導的經濟秩序(推動TPP)。在中美間走平衡,一個關鍵就是要確保即使東邊不亮、西邊也要能亮,如兩邊都能亮,善莫大焉。這才符合澳大利亞的國際地位和國家利益,這樣的政策基調還將持續下去。(胡欣 博士、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戰略與安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