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該不該為員工持股“兜底”
當前A股出現了一個怪象:上市公司坑自己人。媒體統計發現,截至目前,2016年以來實施完成的239期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計劃中,超過80家上市公司股價跌破了員工持股價,員工持股計劃浮虧率逾35.5%。
有投資者認為,既然上市公司推出了員工持股計劃,企業就一定不會讓員工“吃虧”,就一定會有意抬升股價,從而讓員工持股成為員工的福利。因此,選擇跌破員工持股價的股票,是有案例保障的,是可以大膽買進的。
然而,按照業內人士提供的消息,上市公司推行員工持股計劃,雖然會更好地做好市值管理,盡可能地不讓股價跌破員工持股價,但由於市場不確定因素較多,企業也沒有辦法確保股價一定保持在員工持股價的上方。因此,為了確保持股員工利益不受損害,大股東往往對員工持股實施了“兜底”,員工持股計劃可以“虧本”出局。如此一來,其他投資者就極有可能成為員工持股計劃的買單者,利益受到損傷。
上市公司應該為員工持股計劃實施“兜底”嗎?這是不是利益輸送和干擾市場秩序呢?管理層鼓勵企業推行員工持股,目的主要是激勵企業加強市值管理,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加快新産品、新技術開發和研究步伐,做強做優企業,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盈利能力,也為其他投資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投資機會,推動股市健康發展。同時,激勵員工更好地為企業出力,為企業的做大做強做優服務。
如果允許上市公司對員工持股計劃進行“兜底”,讓持股員工包賺不包賠、包盈不包虧,客觀上等於鼓勵企業和員工坐享其成,即便企業做得再差,持股員工也能穩賺不賠,在這樣的情況下,員工持股還有什麼意義呢?對股市又有什麼正面作用與影響呢?推行員工持股計劃原本是為了更好地提升市場對企業的認可度,讓更多的投資者關注企業的發展,關注企業的運行狀況,現在倒好,員工持股計劃反而成為了企業挖給其他投資者的“坑”,讓衝著員工持股計劃來投資的投資者利益受到極大損害,這樣的方式,不僅不能提升企業的市場美譽度,反而會讓企業的市場形象受到極大損害,讓投資者望而生畏,逐步遠離企業,繼而進一步削弱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
更重要的,如果允許企業給員工持股計劃“兜底”,還有可能造成利益輸送,特別是有國有股的企業,更會造成國有資産的流失。因為,在員工持股計劃中,經營層一般佔據的比重比較大,購買的股票也比較多。一旦進行“兜底”,勢必造成企業利益受損,企業利益轉移到個人手中。
一家上市公司,能不能推行員工持股計劃,關鍵要看企業的經營狀況,企業的市值管理能力,企業的市場前景,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新産品開發能力。如果企業有決心和信心把市值管理好,把經營業績做上去,把股價保持在員工持股價的上方,自然可以推行員工持股計劃。如果企業原本就業績平平,前景一般,且沒有維護市值的能力,也去勉強推行員工持股計劃,且在推行員工持股計劃時設立“兜底”條款,就等於是變相侵犯企業利益、損害其他投資者利益。
對員工持股必須有相應的制度和規範,有一定的門檻。對那些不具備推行員工持股計劃的企業,要禁止其推行員工持股計劃,對設立員工持股計劃“兜底”的行為,也應當嚴格禁止,對可能存在的通過炒作拉升股價讓持股員工“出貨”的行為,也要嚴格禁止。不然,員工持股就有可能成為擾亂市場秩序、損害其他投資者利益、進行利益輸送等的新的問題、新的通道,影響股市的健康發展,影響投資者對市場和企業的信任與信心。因為,按照目前的實際情況,有推行員工持股計劃的企業數量很大、佔比也很高。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規範,沒有約束條件,沒有適當的門檻,員工持股極有可能成為今後股市新的矛盾聚集點,成為擾亂市場秩序的重要因素。
員工持股不能走偏,不能倒在起點上,不能成為市場新的毒瘤。(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