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臺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晉):中國政府近日出臺一份防治慢性病的中長期規劃。這份規劃將降低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作為核心目標,提出到2020年和2025年,力爭使因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分別較2015年降低10%和20%。
目前,中國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高血壓患者超過2億,糖尿病患者超過1億。中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疾病控制局監察專員常繼樂認為,慢性病已經成為威脅中國居民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中國居民的死亡,慢性病導致的佔了86.6%,其中四大慢病,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阻肺佔死亡(總數)的79.4%。高血壓發病率佔到了成人的25.2%,糖尿病佔到了9.7%,腦卒中一年超過一千萬,這些慢性病發病數量在逐年增加。”
為了降低慢性病的疾病負擔,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壽命,中國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提出,要堅持預防為主,加強行為和危險因素控制,強化早期篩查和早期發現,推動由疾病治療向健康管理轉變。
具體來説,規劃提出,要加強健康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質。開展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長寧表示,在當下中國,缺乏體育運動、抽煙、高鹽、高糖飲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數量龐大,這正是導致慢性病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對於防治慢性病,提升人群健康水準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李長寧説:“世界衛生組織針對影響現代人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不良行為與生活方式,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據專家研究,如果能將這四個方面做好了,能使高血壓減少55%,腦中風、冠心病減少75%,糖尿病減少50%,腫瘤減少1/3,平均壽命延長10年以上。因此,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對於提升人群健康水準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規劃還提出,今後中國將落實分級診療制度,優先將慢性病患者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範圍,完善醫保和救助政策,探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慢性病患者的按人頭打包付費。此外還要保障藥品生産供應的,特別是要發揮中醫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主席劉保延認為,通過中醫藥“治未病”的作用,能有效遏制慢性病的快速發展:“中醫對人體的判斷,根據臨床的這些表現,來測知一個人是不是有了異常的表現了,通過早期發現,讓人得到調理,把小病不讓它變成大病。這個工作,在中醫上叫治未病。”
通過規劃提出的這些措施,到2020年和2025,中國將力爭使30-70歲的人群因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分別較2015年降低10%和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