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放水養魚成效幾何——聚焦財稅領域全面深化改革

2017-02-16 16:59:20|來源:中國經濟網|編輯:章文君

  編者按:面對國內外形勢發生的深刻複雜變化,2016年,我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戰中拿下重要一役。與此同時,國有企業、財稅金融、資本市場、土地制度等一批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精彩亮相,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正拔地而起。為回顧成績、總結經驗、鼓舞士氣,《經濟日報》即日起推出“‘十三五’開局考 改革成績單”系列報道,敬請廣大讀者垂注

  面對嚴峻複雜的國內外環境,我國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有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2016年,採取了減稅降費、合理擴大財政支出規模等措施,促進了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2017年,財政政策將繼續從多方面發力,更加積極有效,促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財政部有關負責人日前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

  減稅降費力度空前

  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傳統思路主要是擴大財政赤字、增加政府投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多次強調,減稅降費本身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減稅降費,在2016年力度更是空前加大,通過“放水養魚”,激發市場主體的更大活力。

  營改增這場“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攻堅戰最引人注目。從2016年5月1日起,我國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將試點範圍擴大到建築業、房地産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並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産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範圍。

  “新增試點行業全部實現總體稅負只減不增的預期目標,全年降低企業稅負超過5000億元。”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説。

  營改增除了為企業減負之外,對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由於消除了重復徵稅,有效降低了分工細化過程中的稅收成本,促進專業化分工、拉長産業鏈,催生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孕育了新動能、涵養了新稅源。

  我國還持續實施普遍性降費舉措,合理降低企業負擔。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收費清理改革的有關要求,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降費減負的政策措施,累計取消、停徵、免征和減徵了496項收費基金,每年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超過1500億元。

  “2016年進一步加大收費基金清理和改革力度,取消、停徵和整合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等7項政府性基金;將免征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設基金的範圍,由現行月銷售額或營業額不超過3萬元擴大到10萬元;將原只對小微企業免征的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擴大到所有企業和個人。上述措施,每年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約270億元。”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

  同時,目前收費名目較多、亂收費等問題依然突出,加重了企業負擔。2017年2月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清理和規範涉企收費,持續為實體經濟減負。

  財政部部長肖捷在此前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也表示,2017年要繼續落實和完善營改增等減稅降費政策,研究出臺新的減稅措施;進一步清理規範基金和收費,再取消、調整和規範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公開中央和各地收費目錄清單。

  財政支出更有“溫度”

  2016年,我國合理擴大財政支出規模,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在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擴大財政赤字規模,確保支出強度不減。”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説,年初預算安排全國財政赤字21800億元,比上年增加56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14000億元,地方財政赤字7800億元,均比上年增加2800億元;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的地方專項債務規模也有所增加。

  同時,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壓縮一般性支出,有力地支持國家重大戰略、重要改革、重點政策的落地和實施。中央基建投資預算安排5000億元,集中用於交通、水利等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項目。

  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日趨規範,並擴大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規模,降低利息成本約4000億元。全面清理結余結轉資金,積極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加大資金統籌使用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還介紹,2016年財政有力支持基本民生托底,促進社會事業發展。比如,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企業吸納就業困難人員;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免除普通高中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雜費,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等等。

  以醫療衛生為例,2016年,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13154億元,是醫改啟動前2008年3182億元的4.1倍,比2015年增長10%,比同期全國財政支出增幅6.4%高出3.6個百分點,醫療衛生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7%。

  一系列“標準”的提高反映出民生的改善:全面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20元,個人繳費標準相應提高到150元;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擴大到200個城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年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45元。

  據悉,2017年,中央財政將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補助標準,從人均補助420元提高到450元;統籌推進公共衛生等領域的改革,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從45元提高到50元。

  “2017年,中央和地方財政要通過合理安排收入預算、全面盤活存量資金,確保財政支出強度不減且實際支出規模擴大。增加的支出,主要用於適度擴大有效需求,保障重點領域開支需要。”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説。

  PPP花錢少事辦好

  2016年,積極財政政策還體現在支持落實“三去一降一補”,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比如,中央財政設立2年1000億元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並及時撥付,支持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過程中職工分流安置。

  此外,還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和貨幣化安置,支持化解商品房庫存。深化重要農産品收儲制度改革,採取多種方式消化政策性糧棉油庫存。明確債轉股涉及的債權轉讓和核銷政策,支持按市場化法治化方式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加大補短板力度,大幅度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支持,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2017年將繼續支持做好職工分流安置工作,按照各地安置職工進度及時撥付專項獎補資金,落實並完善相關支持政策;安排補助資金,支持中央企業處置“僵屍企業”。同時,將進一步優化中央基建投資存量支出結構,統籌用於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

  在促進穩增長、調結構中,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並在2016年迎來項目“落地年”。2016年,財政部聯合19部委推出第三批516個PPP示範項目,計劃投資額1.17萬億元。聯合10家金融機構設立1800億元中國PPP基金,推動基金當年完成517億元投資額度。

  “截至2016年底,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入庫項目11260個,總投資13.5萬億元,簽約進入執行階段的項目1351個,總投資2.2萬億元,落地率32%。”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

  隨著項目逐步落地,PPP顯現出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實現了“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的目標,開創了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一方面,激發市場發展活力,支持企業轉型升級,有效拉動投資,發揮了積極的穩增長作用;另一方面,提升公共服務供給品質,在實現惠民生的同時,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提高公共管理水準。

  “2017年,將繼續大力推進PPP改革工作,在‘抓落地’和‘強規範’上下功夫,加強金融支持和引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PPP項目加快落地態勢,強化項目規範實施,推動實現我國公共服務供給品質和效率的整體躍升。”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曾金華)

  (原標題:放水養魚成效幾何——聚焦財稅領域全面深化改革)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