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門”會不會成“水門”式醜聞?
早在特朗普上臺執政之初,就有中國網友對其政治命運作過大膽預測:他要麼隨“讓美國重新偉大”而使自己進入美國“偉大總統”之列,要麼遭遇一系列厄運,當然可能是有驚無險。這麼分析並非對特朗普詛咒,是因為他樹敵太多,美國現下的政治環境容不得他一味標新立異,任性地一反常態。
報應説來就來。入主白宮不到一個月,他就攤上大事了,因弗林而起的“電話門”事件給了他重重一擊。更讓他撓心的是,有些政治勢力正在把“電話門”跟導致尼克松下臺的“水門”事件比對掛鉤,其用意一目了然。
目前看,將上述“兩門”事件相提並論未免牽強,但不可否認,二者確實有不少相似之處。
其一,這兩個事件都是由《華盛頓郵報》最先曝光,引發政治震蕩。1972年是美國大選年,最終由代表共和黨的尼克松決戰民主黨的麥戈文。為了獲取民主黨競選策略的情報,6月17日夜間,由尼克松競選班子首席安全顧問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5人,偷偷進入民主黨設在水門大廈的競選總部,裝竊聽器,偷拍文件,結果被逮個正著。《華盛頓郵報》在頭版顯著位置披露了這個爆炸新聞。
電話門事件也是由《華盛頓郵報》最先發難。2月9日,該報引用多名在任和謝任官員的話,指出弗林在去年12月曾兩次主動與俄羅斯駐美大使通電話,暗示特朗普上臺後將暫停對俄制裁,要莫斯科對奧巴馬正在推進的對俄加碼制裁不必太在意。
其二,與水門事件調查過程相似,當事者也是像被擠牙膏似地一點一點講出“事實真相”。弗林跟俄大使通話被上綱為“通敵電話”,引起各方高度重視。除了新聞媒體,國會、情報機構和執法部門也紛紛介入。面對壓力,弗林不得不一再改變口風,開始時説,打電話給大使只是客套一下,後改口為對制裁問題“不記得”,之後又説“雖然不記得討論制裁,但不能確定是否談過這個問題”,在15日的辭職報告中承認“討論過美國對俄制裁一事”。同時又説自己沒向副總統彭斯“提供完整的信息”,隱瞞了實情,明顯有為副總統打埋伏的意味。
其三,對兩門事件的追查,都是將矛頭對準總統。水門醜聞被揭露後,尼克松公開表示,“白宮班子裏沒一個人捲入這一荒唐事件”,隱瞞真相,在大選中獲勝。但一封封匿名信寄到法院,密告此事有隱情。民主黨佔優勢的國會成立特別調查委員會調查此事。1973年3月,麥科德在法庭上指控白宮法律顧問迪安,尼克松決定棄車保帥,讓迪安當替罪羊。當迪安得知頂這個罪要蹲40年監獄,便主動向檢查官坦白,以換取赧免。
為挽回局面,尼克松又發表聲明,謊稱自已對事件一無所知,事發後也沒阻撓調查。但最後在大量實證面前不得不低頭。他的被彈劾,除了違法亂紀,一個很重要原因是他一再撒謊。美國有個傳統,可以允許總統犯錯誤,但不能容忍總統撒謊,欺騙民眾。克林頓當年差點被弾劾,主要不是因為緋聞,而是他為掩蓋醜聞而不講真話。
面對壓力,特朗普對弗林的態度急轉直下,從“對弗林完全相信”,到“重新評價”,再到“接受辭職”,意在同“電話門”切割,讓公眾相信弗林是個人行為。上演的是尼克松式的丟車保帥戲,也同樣不見效。美國有的媒體已把特朗普看成當年的尼克松。《外交政策》一篇文章的話説得很透徹:特朗普的俄羅斯醜聞才剛拉開帷幕,有理由相信,弗林在電話裏説的話不是自作主張,是經過批准的,必須徹查。“如果美國不進行可信和全面的調查,我們不可能知道弗林是否按特朗普政府的劇本表演,也不可能知道特朗普政府還有更大的罪責。”
弗林辭職後,美國大刮“反俄風”,渲染俄羅斯軍事威脅,鼓動仇俄情緒,成為時髦。事實教育特朗普,執行什麼樣的對俄政策不能想當然,也不是他一個人説了算,美俄改善關係障礙重重。他似乎有些知難而退。如今,暫停或取消對俄制裁的話,他不敢講了,“北約過時”論已被他收回,取而代之的是支持北約歐洲盟國擴大北約東擴成果的努力。白宮發言人稱,特朗普希望俄羅斯緩解同烏克蘭的衝突,並歸還克裏米亞。
對當下的特朗普,俄羅斯可謂既擔心又失望。擔心他會像肯尼迪、尼克松那樣被暗殺和被提早趕出白宮;失望的是,他竟説出讓俄羅斯歸還克裏米亞這樣的話;既失望又擔心的是,特朗普竟如此善變,他會不會成為機會主義者,為討好反對派,轉而採取反俄立場?(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