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肖中仁):3月2日,“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正式揭牌,該實驗室將著力解決中國人工智能基礎支撐能力不足等問題,在聽覺、視覺感知和語言理解三個人工智能基礎領域實現技術突破,推動中國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領域的産學研用全面發展。
提到人工智能,很多人會想起去年圍棋程式阿爾法狗(AlphaGo)與韓國國手李世石的“人機大戰”。從那時起,大眾開始更相信人工智能的能力,更多的資本、人才、商業模式涌到人工智能領域。
2日揭牌的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經國家發改委批復,由中國互聯網公司百度牽頭籌建,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等單位共建。實驗室將聚焦聽覺、視覺感知和語言理解三個人工智能基礎領域的技術突破,是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産學研用的首次結合。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介紹説,人工智能“國家隊”的組建是兩年前的提案變成了現實。“在兩年前的政協會議上,我有一個全體大會的發言,就是希望國家建立‘中國大腦’。當時用了‘中國大腦’這麼一個詞,實際上就是希望以國家的力量去建立一個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深度學習的計算平臺,用最多的伺服器、最優秀的演算法,給中國的開發者、創業者和學者提供一個很好的研究深度學習各個方面應用的硬軟體環境,或者是基礎設施。”
據悉,該實驗室將著重發力深度學習技術、計算機視覺感知技術、計算機聽覺技術、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新型人機交互技術、標準化服務、深度學習知識産權等幾大方向,從研究突破、産業合作、技術成果轉讓、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升中國人工智能領域整體競爭力。簡單來説,未來,無人駕駛汽車、人臉識別、人機對話、智慧機器人等人工智能技術都可能在實驗室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林元慶以人臉識別的應用場景為例介紹説,“今年會在100個以上的4A和5A級景區落地人臉識別的閘機,因為以前大家都要用門票,以後就可以網上買票,然後提供一個人臉的照片,到了景區直接識別你是誰,就可以進去,體驗就會非常方便,旅遊旺季時候就不需要再排長隊了。”
2016年是人工智能全面爆發的一年,不僅在民生領域,未來與國家戰略需求密切相關的航空、航天、航海等領域的互聯網和智慧化也值得關注。據清華大學計算機係副教授朱軍介紹,當前中國各大互聯網企業都在加緊對深度學習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搶佔互聯網未來發展的制高點。“現在國內和國外對(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沒有很大差別,人工智能領域解決的問題目前解決比較好的就是感知類的,比如語音識別、人臉識別、圖像識別等,BAT這幾家企業都在做自己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另外還有一些創業公司比如face++也是非常重視技術的,京東也有自己的人工智能戰略。互聯網其實給大家提供了更多數據分享、收集、連接的平臺,但是有了數據以後要産生價值的話,其實需要做分析,實際上人工智能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