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慶後:通過信息化手段 指導農民有計劃種植

2017-03-03 14:40:42|來源:中新網|編輯:葉玉龍

  中新網3月3日電 從今日起,中國正式進入“兩會時間”。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針對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在近日接受的採訪中,宗慶後表示,加強農業信息化和計劃性,是確保農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三農”是解決農民吃飯、安天下的大問題。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這是連續第14年發佈針對“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充分説明瞭黨和政府對農民、農業和農村問題的重視。一號文件把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作為主要目標被著重強調。

  中央提出,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的論斷。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為此,宗慶後認為,通過信息化手段指導農民有計劃種植,是確保農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他建議通過大數據匹配農産品的需求量與種植量,解決農民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實現農民增收。

  宗慶後稱,“由於農民信息不對稱,不了解市場真正需求,看到有的農産品因為種得少,價格大幅提高,來年大家就一哄而上大量種植,結果過剩了又賣不出去,有的甚至爛在地裏,極大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他建議通過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收集全國農産品的需求種類和數量,然後對各地的種植量進行合理匹配,通過鄉鎮政府指導當地農民進行有計劃的種植,從而穩定農産品價格,避免引起價格的大起大落、農民增産卻不增收等問題。

  宗慶後認為,通過科學匹配合理種植後,可以對不需要種植的土地進行輪作,休養地力,保證土地的肥沃。對低産的土地,則通過農田改造,讓低産田變成高産田,同時逐步實現農業集約化生産。如此一來,種植成本下降了,品質提高了,農産品不但賣得出去,而且能賣出好價格,就可以實現農民增收,從而保證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宗慶後建議要根據耕地、資源現狀合理規劃農業生産。他表示,“我國現有耕地20億畝,雖然排世界第3,僅次於美國和印度,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僅1.4畝,還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一半。因此,國家有關部門要根據現有的耕地、資源現狀,進行科學評估,到底適合種什麼品種,種多少數量來滿足國內14億人口的需求。”

  他舉例稱,“比如説養一頭奶牛需要4畝飼料地,而我國耕地比較少,而且是以圈養、喂飼料為主,産奶成本高,而澳大利亞、新西蘭地廣人稀,牧草資源豐富,都是放養的,因此成本也比較低。由於我國養牛成本高,政府為了鼓勵奶農採取了各種高額補貼,但卻受國外低價奶粉的衝擊,奶價大跌、牛奶賣不出去,奶農只好倒奶、殺牛,等我們的牛殺了,國外奶粉又漲價了,政府又要補貼奶農來養牛,這樣反反復復造成惡性循環。不僅奶農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國家補貼的金錢也白白浪費了。因此要評估一下我們國家是否適合飼養奶牛,若適合就要從關稅上採取措施,從而保護奶農的利益。”

  (原標題:宗慶後:通過信息化手段 指導農民有計劃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