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落實與行動

2017-03-04 22:29:2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靳松

  核心提示: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與落實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充分調動各方面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形成推動科學發展的合力;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努力提高經濟運行品質和效益,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有效進展。2017年,我們將通過落實與行動形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成果,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佈局2017年經濟工作時明確指出,“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把落實黨中央經濟決策部署作為政治責任,黨中央制定的方針政策必須執行,黨中央確定的改革方案必須落實”。2017年2月28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強調,“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定下來的事情,要抓好貫徹落實,明確責任、有效督查”。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經濟體制改革之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停留在規劃上和策略上,而必須在掌握基本形勢和運行規律,堅持穩中求進的方法論和總基調下,有效地抓好落實,“擼起袖子加油幹”。落實與行動成為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

  一、“穩中求進”和“品質效益”是落實與行動的兩個基點

  落實與行動有三個基本內容:一是策略,即規劃與藍圖,這個理論和政策準備已經基本完成;二是原則,即方向與要求,這個思路和政策研究基礎也已基本齊備;三是基點,即體系與抓手,也就是以基點形成整個改革的收斂與發散、穩定與創新、突破口與風險點的基本著力點和運行機制。“穩中求進”既是2017年工作的總基調,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也即在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的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而“品質效益”則是經濟發展的中心,也是結構改革的基礎與前提,也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品質,提高供給側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提高微觀主體的內生動力和生産效益。這樣,“穩中求進”和“品質效益”從方法論和目標性兩個方面構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與行動的兩個基點。

  從“穩中求進”出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綜合考慮總需求的規模和變動,通過適度擴大總需求,為供給側改革提供良好的環境;要有序推進技術、産品、形態和商業模式創新,使經濟組織和運行機制在平穩有序的情況下,完成升級優化;要集中資源、要素和體制優勢在關鍵的供給節點形成突破,並依靠市場機制形成新的資源要素配置格局和生産組織方式,為品質和效益提升準備條件;要注重度的管理,將穩作為主基調和大局,但又直面運行中的風險和結構上的矛盾,全力推進改革,堅持統籌兼顧,有效實現改革目標;要堅持發展的理念、原則和願景,深入分析問題,堅持問題導向,以改革作為發展的根本途徑,不因循守舊,也不好高騖遠,以釘釘子的精神,實現改革與發展的有序協同。

  從“品質效益”出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充分認識改革最終目的、主攻方向和判斷標準。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而需求則呈現出個性化、多樣化為主體的特徵,因此,供給體系必須著力於提高産品的需求匹配度,生産的需求響應度和市場的需求滿足度,強調産品服務的差異化、生産組織的靈活性和市場配置的智慧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品質,在強調供求平衡、市場出清的同時,通過品質第一的要求,為生産的創新發展提供明確的目標,為需求的結構升級提供良好的基礎,為市場的差異化配置提供必要的條件;改革的判斷標準是效率提高和效益提升,也即供給體系的完善、市場環境的改善和要素資源配置的優化都要以增加微觀主體的內生動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勞動生産率,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提高潛在增長率作為判斷的依據和評價的標準。

  基於“穩中求進”與“品質效益”的兩個基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盤活存量資源、優化生産組織、降低經濟風險、減少運行成本、彌補市場和體制短板等方面實現改革目標的有效貫徹和改革任務的全面落實,“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條主線,而2017年則是五條主線全面深化並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關鍵一年。

  二、“去産能”以化解過剩産能、處置“僵屍企業”作為行動支點

  “去産能”的核心是盤活存量資源,處置“僵屍企業”是“去産能”的“牛鼻子”。2017年不僅要鞏固已有的改革成果,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深化改革,啃“硬骨頭”。“僵屍企業”的處置核心是實現多兼併重組、少破産清算的目標,在落實與行動上解決好三個問題,即錢從何處來、人往何處去、企業怎麼辦。

  錢從何處來,2017年要做好財稅引導、金融支持和企業挖潛三個方面的工作。財稅引導要在確定企業主體責任的前提下,中央財政和地方各級財政應根據“去産能”改革的目標,安排相應的資金並承擔必要的風險,積極落實中央對“去産能”改革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以獎勵和補助為手段,有效推進“僵屍企業”的處置,盤活資源、提高效率。金融支持要通過支持銀行等金融機構組建投資型子公司、落實企業並購性貸款、支持産權有序流轉和交易、合理處置“殼資源”等方面增強“僵屍企業”處置的吸引力、能動性和潛在價值空間。企業挖潛要積極落實國家的産業政策和“去産能”改革的要求,通過對市場準入資格、政府經營許可、知識産權資産、渠道結構優勢、區位優勢資源等有形和無形資産進行挖掘,增強企業價值屬性和市場吸引力,降低改革成本和處置風險。

  人往何處去,則需要做好社會保障體系、再就業培訓體系和創業支持體系的各項工作。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序提高失業保險和和生活救助的保障水準,充分發揮其社會穩定托底作用,確保沒有能力再就業人員基本生活。要大力做好轉崗就業、再就業培訓工作,加大各級政府對再就業培訓的補貼支持力度,以結果為導向在基礎培訓成本分擔的基礎上,對再就業培訓機構進行獎補;在“去産能”支持資金中安排社會和企業實現職工轉崗就業的專項獎勵,並對容納轉崗就業轉多的企業實施一定程度的所得稅優惠。要不斷完善創業支持體系,扶持創業平臺和園區建設,可重點考慮以“雙創”平臺為載體,深化現有創新創業優惠政策,支持相關平臺和園區建立主動服務機制和指標化的競爭性扶持機制,使創新創業活動成為就業的重要形式和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重要構成。

  企業怎麼辦,應重點處理好兼併重組、資産剝離和破産清算的關係,既避免“僵屍企業”對資源要素的低效佔用,又有效降低因生産退出而帶來的職工生活影響。兼併重組是處置“僵屍企業”主線,在政府上應做到“三管齊下”:一是對“僵屍企業”本身要下定決心推進以兼併重組為主的改革,統一各方思想和認識,確保如期實現目標成果;二是結合“1+N”的國有企業改革,明確國有資産定價方法和處置方式,確保國有資産安全,實施企業並購;三是對兼併後的企業根據行業情況、轉移就業的員工數量、企業增加值和利潤水準等安排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財政補貼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和減免社會保險繳費安排等。資産剝離是指將企業的經營性資産和非經營性資産進行有效剝離,根據資産情況進行分置性改革。對於具有良好收益、市場需求穩定、技術水準較高的資産和環節,可以通過股權化改造、引進戰略投資者、上市或股轉掛牌、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進行改革;對於其他的經營性資産,則通過員工持股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企業兼併重組和支持企業破産清算的方式完成退出;對於企業所擁有的非經營性資産,則可以通過“三供一業”、企業辦社會資産移交等方式完成退出,確保企業資産變動不影響員工的合法私人財産和生活穩定。破産清算是“僵屍企業”處置的一個重要選擇,但應用時需綜合權衡考量,制定科學有效的破産方案,根據社會可承受力有序推進,既釋放社會資源和要素,又保持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各級政府對難以挽救,也無法通過兼併重組的企業要堅決實施破産清算,有效盤活要素和資源,騰出財力和空間支持新興産業的發展和企業的壯大。

  此外,“去産能”仍須繼續推動鋼鐵、煤炭産業化解過剩産能。要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産能死灰複燃,不受市場短期波動的干擾,保持定力,堅持改革方向不動搖。同時,嚴格執行環保、能耗、品質、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用市場、法治的辦法做好其他産能嚴重過剩行業去産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