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再次進入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對於全球許多國家而言,中國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已經不再是一個國家的事情,而是牽動全球目光的重大事件。每年中國“兩會”的召開,都會引來全球輿論的高度關注,因為中國正在為經濟全球化帶來新機遇。
山重水復疑無路。近年來,世界正面臨著諸多挑戰,政治格局動蕩,經濟復蘇乏力,逆全球化抬頭,恐怖主義猖獗。2016年發生的一連串“黑天鵝”事件,昭示著曾經一路高奏凱歌的經濟全球化突然失速,前景不明。與此同時,中國經濟也面臨著不少困難,産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複雜難解的困難,世界將何去何從?是隨時而行,應事而變,構建更加開放、公平的全球化升級版,還是因噎廢食,以鄰為壑,重回保護主義、孤立主義的老路?站在全球化鐘擺運動的轉捩點,中國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中國的大門對世界始終是打開的,不會關上”。
風物長宜放眼量。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細壤,方能就其高。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參與者,也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肇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改革開放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明瞭方向,成就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國家變革。同時,中國的發展也為國際社會帶來巨大的“溢出效應”:2016年,中國對全球增長貢獻率達34%,未來5年,中國還將進口8萬億美元商品,吸收6000億美元外來投資,對外投資總額將達7500億美元,出境旅遊將達7億人次。世界許多國家已經深刻體會到了這些數字背後實實在在的含金量。曾幾何時,面對改革開放,面對經濟全球化,中國也有過懷疑和顧慮,害怕在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溺水,實踐證明,經過風雨洗禮後的中國不僅學會了游泳,而且力所能及地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樹立了發展本國經濟的信心和決心。
亂雲飛渡仍從容。面對諸多挑戰和困難,我們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仍要依靠發展來解決。中國的改革開放如此,全球化進程依然如此。面對經濟“新常態”,中國明確提出供給側改革,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積極推進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培育增長新動能。面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中國首倡“以平等為基礎”、“以開放為導向”、“以合作為動力”、“以共享為目標”的嶄新的全球經濟治理觀。“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來,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參與支持,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40多份合作協議,中國企業在沿線20多個國家建設了56個經貿合作區。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一年來,為巴基斯坦等7國提供17.3億美元貸款,撬動公共和私營部門資金125億美元,為亞洲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注入了寶貴資金,也為中國引領全球治理進程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風生水起,乃知天高雲淡,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世界經濟的疾風險浪中,中國這艘大船之所以能從容應對,站穩潮頭,就在於摸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38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從積貧積弱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為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新動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累計吸引外資超過1.7萬億美元,累計對外直接投資超過1.2萬億美元,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在30%以上。著眼當下,展望未來,中國的市場就是世界的市場,中國的發展就是世界的發展,中國的機遇就是世界的機遇。這就是中國的擔當。(文/胡民偉、卜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