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産總值增長6.5%左右,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
中國的GDP增速,不僅中國人關注,外國人也關注,新華社記者甚至在去年李克強總理答中外記者問時問了這樣一個較為耐人尋味的話題:有人擔憂中國經濟會一路下滑,甚至會擊穿6.5%這條線,不僅會影響自身的全面發展和小康社會建設,也會拖累世界經濟,請問您怎麼看?總理的回答是:你讓我同意説中國經濟完不成已經確定的主要經濟目標,那是不可能的。
如今一年過去了,事實證明總理沒有説大話、説空話。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定的年GDP目標是6.5%-7%,結果實際增速6.7%。6.7%的GDP增速究竟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中國經濟運行緩中趨穩、穩中向好,這一增速名列世界前茅,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
當然,與多年前兩位數的增速相比,如今個位數的增速是下降了,但由於中國體量已非昔日可比,在基數越來越龐大的前提下,能夠保持6.7%的增速,實屬不易。況且,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背景下,這一增速更是難能可貴,有人預測,2017年中國經濟仍是世界經濟最強勁的發動機,此説恐非虛言。此外,儘管GDP增速停留在個位數,但由於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率都得到進一步提升,這一增速也更有品質,更具含金量。
關注GDP增速,當然不是盯著枯燥的數字不放,而是透過數字感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溫度,探問民眾在經濟前行中究竟受益幾何?以及考察企業在穩中向好的經濟運行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故此,我們不能就數字論數字,更應該看到數字蘊含的豐富景象。據統計,去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3%,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240萬,棚戶區住房改造600多萬套,出境旅遊超過1.2億人次……所有這一切,恐怕都與GDP增速大有干系。
再以就業為例,沒有一定量的GDP增速,就業崗位就無法保證。去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14萬人,連總理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感慨:“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就業比較充分,十分不易。”據統計,今年高校畢業生795萬人,再創歷史新高。無論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還是為農民工提供就業崗位,以及安置退役軍人,扶持城鎮困難人員、殘疾人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都需要經濟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的態勢。
“就業為民生之本”、“就業是經濟的‘晴雨錶’,是社會的‘穩定器’”李總理經常這樣強調,並堅決要求GDP增速保持一定水準。原因很簡單,充分就業與結構調整是相互促進的,穩定的GDP增速是擴大就業崗位的直接推動力,據測算,我國GDP每增長1%所帶動的就業人數,已經超過了190萬人。換言之,每年要解決1000多萬的就業人口,就需要GDP增速保持在6.5%左右,這也是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個翻一番目標的底線。
一定程度上説,從GDP增速中,就能讀懂中國,讀懂中國經濟的前景,讀懂就業態勢,讀懂民眾的生活水準,讀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讀懂全體中國人的心聲與願景。有外國學者坦言,“不要低估中國實體經濟的韌性和潛力,中國政府正在推進經濟走向長期穩定的發展。”一個穩定而有無限潛力的中國,正是我們願意看到並欣然祝福的中國。(文/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