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副省長王隨蓮。(人民網記者 黃玉琦攝)
人民網北京3月13日電(記者 黃玉琦)如何有效解決人民群眾去大醫院看病“一號難求”問題?日前,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副省長王隨蓮在代表駐地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建立科學合理的分級診療制度,是破解“看病難”問題的關鍵。
談到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看病難”問題,王隨蓮表示,應該説,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群眾到基層看病就醫已經非常便捷,現在看病難主要集中在大醫院。比如,網上出現的“怒斥號販子”等都是發生在大醫院。在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同時,我們也發現很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有時門可羅雀。其中既有基層醫療條件相對薄弱的問題,也有部分群眾就醫觀念不夠理性,大病小病都想去大醫院、找大專家,就醫秩序混亂的原因。
為了有效破解“看病難”,近年來,山東省醫療衛生系統做了大量工作,採取了許多有效措施,效果比較明顯。王隨蓮表示,一是明確功能定位。如果讓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去承擔高難度的手術,顯然是不合適的;同樣,如果讓三甲醫院忙於看一些感冒等輕微疾病,必然會擠佔重病患者的醫療資源,也是一種浪費,會加劇“看病難”問題。所以,不同的醫療機構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功能定位,弄清楚各自的職能。在這方面,需要政府進行規劃和引導。今年,我省提出城市大醫院要逐步減少常見病、慢性病等普通門診量。衛生計生部門和人社部門正在研究制定具體措施,開展專門考評,讓常見病、慢性病在基層就診成為常態。
二是優化資源配置。老百姓不願到基層就診,很大程度上是擔心基層能力不強。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堅持醫療資源向基層傾斜,大力開展醫聯體建設,成效比較明顯。比如,濟南市在農村,以縣級醫院為樞紐,上聯城市三級醫院,下聯鄉鎮衛生院,組建縣域綜合性醫聯體;在城市,二級醫院上聯三級醫院、下聯基層醫療機構,組建“三二一”醫聯體;同時,還組建了兒科方面的專科性醫聯體,取得較好成效。目前,全省共組建醫聯體790余家,涵蓋三級醫院102家、二級醫院204家,初步實現了“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大醫院普通門診患者下沉”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提升”的效果。
三是建立科學合理的診療模式。在分級診療推進過程中,“上轉容易下轉難”問題十分突出。目前,分級診療的關鍵是解決“大醫院願意轉”“基層接得住”問題。在這方面,我省濰坊市高密的分級診療模式,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高密市以高康、密康、福康三大醫療集團為平臺,以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30個病種為主,啟動分級診療試點工作。對上轉患者,核心醫院建立就診綠色通道,免收普通掛號費,優先安排檢查治療,並在檢查、診斷、治療等費用上給予適當減免。對下轉患者,核心醫院責任醫師參與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並全程指導下級開展後續治療和健康管理。在集團內推行“一單通”制度,檢驗檢測結果互認,初步建立起“小病在基層、大病不出縣”的就醫格局。
四是引導群眾轉變就醫觀念。一方面,推進家庭醫生簽約。這是落實基層首診的一個突破口。下一步,我們將在提高覆蓋率上下功夫,引導群眾患病後第一時間問診自己的家庭醫生。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價格和醫保的杠桿作用,醫保支付政策進一步向基層傾斜,適當拉開不同級別醫療機構間的報銷比例差距,引導群眾在基層就診,逐步建立起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新模式。
五是不斷引導大醫院加強管理,進一步規範診療行為,切實改進服務。目前,很多醫院已經實現了微信、APP預約診療,有效縮短了候診時間。去年上線運行了省統一預約診療服務平臺,全省370余家二級以上醫院開展了預約掛號,三級醫院平均預約率達到33%,復診預約率達到54%,受到群眾歡迎。
(原標題:全國人大代表王隨蓮:建立科學合理的分級診療制度有效破解“看病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