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打出精準扶智拔窮根“組合拳”

2017-03-14 12:24:45|來源:中國經濟網|編輯:顏觀潮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教育改革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中國經濟網3月14日北京訊(記者 高原)12日下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就“教育改革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如何在教育扶貧工作上精準發力?陳寶生部長用“一個規劃”、“兩個轉變”、“三個問題”、“四個措施”深入總結了教育部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具體工作。

  懸崖村是貧困地區教育狀況的極端代表

  3月8日,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説,曾在電視上看到有關涼山州“懸崖村”的報道,特別是看著村民們的出行狀態,感到很揪心。同時強調做好扶貧工作要精準發力,扶貧先扶智。陳寶生表示,總書記對四川涼山懸崖村所發表的感慨及關心,充分體現了他對人民深厚的情懷。對此,教育部專門派出調研組,赴懸崖村進行深入調研。通過調研發現,懸崖村的貧困孩子為了求學,要爬上爬下,每天在危險中行進,這裡或許會成長為旅遊勝地,但絕對不是教育的殿堂。陳寶生還表示,懸崖村是貧困地區教育狀況的一個極端代表,我們感到非常羞愧。這也從另一方面説明,打贏脫貧攻堅戰對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精準扶智拔窮根 教育部打出“組合拳”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脫貧攻堅工作”記者會上曾提到,貧困人口脫貧就是要做到“兩不愁、三保障”,陳寶生部長再次提及。他將“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目標總結成了五個字,即“吃穿教醫住”。他表示,這五個字,“教”在中間,因此,保障義務教育在脫貧目標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根本性的作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教育部打出“一個規劃”、“兩個轉變”、“三個問題”、“四個措施”的組合拳。

  制定一個規劃

  陳寶生部長介紹,圍繞“吃穿教醫住”這五個方面,由教育部牽頭,國務院六個部委聯合印發了《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這是國家首個教育脫貧的五年規劃,也是“十三五”時期教育脫貧工作的行動綱領。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分為總體要求、主要目標、任務舉措、組織實施四個部分,提出了“一個目標、兩個重點、五大教育群體、五項重點任務”,力爭實現貧困地區“人人有學上、個個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縣縣有幫扶”。

  實施兩個轉變

  陳寶生部長表示,在教育扶貧工作中,教育部著力實施“兩個轉變”。一方面從單純扶貧轉向綜合扶智,從“送點錢”、“搞項目”重點轉向“扶智”,通過發展教育,隔斷貧困代際傳遞;另一方面是由大水漫灌改為精準滴灌。

  解決三個問題

  陳寶生部長介紹,目前要重點解決貧困地區教育面臨的三個問題。一是解決輟學、失學的問題,即“控輟保學”。現階段,我國已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2016年,全國有一億四千多萬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義務教育入學率是99.98%,然而義務教育鞏固率則是93.4%,也就是説有近6.6%的孩子在入學後輟學、失學。這6.6%的比例看似很小,但在1億4千多萬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中,就是近一千萬的孩子輟學,是個很大的數字。二是解決“讀書無用”論。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認識幾個字就行了,早點幹農活,出去打工,讀書無用的觀念在貧困地區的影響比較大。三是解決貧困農民和普通農民在教育上差距拉大的趨勢。陳寶生部長表示,這三個問題是總書記關心的問題,也是我們現在農村貧困地區教育面臨的三個突出問題。

  採取四個措施

  如何來解決貧困地區教育面臨的“三個問題”?陳寶生部長表示要採取“四個措施”。

  一是把錢搞多一些,加大貧困地區教育投入力度,將教育投資進行整合,從基礎建設到學生資助向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傾斜。

  二是把數搞準一些。將貧困地區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各個學段的人進行分類幫扶,精準扶貧。

  三是把事搞實一些。比如經過三五年努力,讓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在貧困地區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實現全覆蓋;再比如從小學開始到大學,從入學到畢業,實現全程資助。此外,教育部實施的中西部地區高校招生轉向計劃,幾年來已多招了27萬多大學生。如果一所高校每年最多招2000個左右的大學新生,按照這個數據來看,相當於在西部建了100所大學。我們要繼續實施在農村貧困地區重點大學招生專項計劃,提高比例,這是促進公平的重大舉措。

  四是把人搞強一些。所謂把人搞強一些,就是專門幹脫貧攻堅戰的人強一些。這有兩項措施,一方面要求教育系統參與脫貧攻堅戰的人要抽精兵強將。另一方面要積極爭取財政支持,組織高校教育單位對口幫扶,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脫貧,運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脫貧效果。

  (原標題:教育部打出精準扶智拔窮根“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