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一週文化盤點:兩會熱議中國文化傳承 “一帶一路”敦煌藝術文獻展在京熱展

2017-03-17 15:04:14|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瑞芳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林維)本週,2017年全國兩會順利閉幕,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熱議中國文化傳承;“香港國際影視展”上,業界翹楚探討中國電影市場未來走向;“一帶一路”敦煌藝術文獻展在北京開展;中國首部深海立體電影《蛟龍入海》在滬上映……

  本週,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年度例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在北京勝利閉幕。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官員、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熱議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話題。如何讓深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這樣説:“第一,要讓廣大的公眾接觸到文物資源。我們(有)包括近7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和近6000萬件可移動文物,已經在逐步的向社會開放 。第二,現有的渠道我們要充分利用和提升。特別是我們現在有4692座博物館,怎麼樣能使博物館提供豐富多彩的服務這方面要下大力氣。第三,要促進文物市場的活躍有序。”

  把互聯網平臺與文物資源的利用相結合,是讓文物“活”起來的一種新形式。中國故宮博物院近年來發佈了《皇帝的一天》、《韓熙載夜宴圖》等APP應用,以數字交互、互動操作的形式講述歷史人物的生活故事、展現傳世名畫的精彩細節並把文物背後的文化信息傳遞給老百姓。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故宮研究院院長余輝表示,這樣接地氣的設計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關注。

  余輝説:“這種‘活’起來,不只是我們表面上去理解,讓《清明上河圖》當中的人物能夠動起來,(而是)觀眾見面的時候能夠認知它。我們得把我們所做的研究成果告訴觀眾,觀眾能夠得知文物所蘊藏的歷史文化的信息。然後通過各種渠道,比如影像、電視、APP等新媒體手段,讓文物能夠走進百姓的家裏面。不管在哪、到什麼時候,都可以看到博物館中收藏的文物,而且不僅是看熱鬧,還要看門道。”

  傳承傳統文化,需要從娃娃抓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潘魯生認為,應在基礎教育中喚起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

  潘魯生説:“希望在中小學教育當中,小孩子從小動手做中國結、陶藝、編織,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訓練他的一種審美體驗,讓小孩子從小就熱愛自己的手工,因為這是中華造物的基本功,也是中國美學精神的一個試驗場。”

  第21屆“香港國際影視展”(FILMART)13日在香港隆重開鑼。今年,影展關注重點之一是中國電影市場的未來發展。知名電影人、中影國際董事總經理唐季禮指出,中國應在生産資源全球化的基礎上發展類型化電影。

  唐季禮説:“中國的觀眾接觸了很多外國電影,有比較,他就會對中國電影就有期待,(期待)電影的多元化、百花齊放。其實我很建議類型化電影,因為類型化,(讓我們)不論是在宣傳、在拍攝、還是在選擇導演方面變得更容易。我覺得目前人才還是不足,一線創作人需要把生産的資源、人才的資源、素材的資源從全球(平臺上)去收納。”

  中國自2002年實行電影産業化,從2003年至2015年,電影市場一直保持年均35%的市場增長率,2015年票房更是高達440億,同比增長48.7%。但在2016年,中國全年票房止步457.12億元,同比僅增長3.73%,創下電影産業化以來的最低。在“拐點論”的質疑聲中,中國電影市場未來的走向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為了取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一些院線開始嘗試利用移動互聯網將電影衍生品、電影推廣與線下影院連接。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德富介紹説:“我們出品的影片也不一定全部進入到我們的院線裏面去,有些影片,包括一些小眾電影我們可能直接到網絡上播映,去付費點播。你看似影片排片渠道很擁擠的時候,我們可能另辟蹊徑,讓內容好、品質好的影片,讓它有更多的生存的空間和盈利的可能性。萬達現在也開始嘗試,準備在時光網有付費頻道,付費點播。當人們養成付費點播的消費習慣的時候,相信可能比在院線拿一個1%左右的排片的收益會好很多。”

  由中國文化部主辦的《絲路:文明互鑒的見證·敦煌藝術文獻展》本週在北京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展覽館展覽。展覽策展人、江西畫廊協會執行會長何如珍介紹説,此次展覽囊括70余件敦煌藝術精品,共分五個部分。

  何如珍説:“第一個部分是敦煌的壁畫粉本,這個粉本大概是在40年代張大千的團隊臨摹的壁畫粉本的手稿。第二板塊是敦煌莫高窟的舊影,大概是四五十年代,可能是羅寄梅當時拍攝留下的,或者是中央研究院拍下的一批敦煌老照片,其實很珍貴。第三板塊是敦煌的拓片。第四塊是中國美術學院老師跟學生現在創造的敦煌壁畫的線描稿。第五個板塊是一個體驗,通過多媒體的形式讓更多人參與到敦煌飛天的互動。”

  據透露,該系列展覽年內還計劃走出國門,前往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巡展。

  最後來看兩條簡訊。由上海科技館原作的4D影片《蛟龍入海》16日在上海上映。該片時長18分鐘,是中國首部深海高清立體電影。影片中,攝影機跟隨中國第一艘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下潛,不僅呈現了海底低溫區的視頻影像,如貽貝、螺和一些多毛類生物的生活場景,還拍攝到了高溫熱液噴口等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象。據了解,《蛟龍入海》製作週期為2年,現場拍攝歷時4個月,拍攝深度在2800米到3000米之間。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近日發佈《2016年度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研報告》。報告指出,在周邊國家中,東南亞國家受眾年均觀看中國電影的數量最多,超2.8部;東亞地區最少,不到2部。調查發現,受訪者最青睞的中國電影是武俠片、動作片和喜劇片;此外,受訪者對中餐、長城、茶葉、中醫等中國符號認知度較高。而在中國社會價值觀中,受訪者認同度較高的是“愛國情懷”、“重視家族代際關係”和“崇尚集體意識”。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