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發掘“張獻忠江口沉銀”用了哪些黑科技 專家解讀

2017-03-22 09:10:15|來源:科技日報|編輯:章文君

  四川省政府新聞辦20日召開“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階段性工作新聞通氣會”宣佈:從今年1月開始的彭山江口沉銀水下考古取得進展,目前已出水文物超過10000件,實證確認了“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説。

  本次考古發掘不僅是四川首次開展的水下考古發掘項目,也是我國考古界首次在內水區域開展圍堰考古,其中採用大量先進技術。21日,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考古技術支持單位之一的電子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團隊。

  “目前,考古工作已發掘面積10000余平方米,協助開展大面積的水下探測工作,確定最有可能的考古發掘區域,是我們團隊的主要工作。”團隊科研人員介紹説,水下探測中所採用的方法、技術必須能夠適應水域環境中各種複雜因素的影響,在相關設備的水密性、弱信號處理、水下探測數據的成像方法等方面也具有較高的技術要求,本次工作中所採用的電阻率成像、地質雷達以及瞬變電磁等方法均具備了在水域探測領域的可拓展性。“其中,電阻率成像法可以較好的描述基岩的起伏狀態,為考古探測劃定有利區段;地質雷達技術在陸地淺層探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對配套低頻天線的水密性進行優化的基礎上,可以利用該方法描繪河床中砂卵石層至基岩頂面的結構變化;地—空瞬變電磁探測系統,選取有利區段進行空中連續電磁探測,快速獲取電磁響應異常的平面分佈圖。”

  “江口沉銀”發生於明末清初,目前出土的文物以貴金屬為主,上述文物的埋藏特徵受到河流搬運作用的影響,與河床基岩的起伏形態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繫。

  “在岷江河床中,基岩在電性特徵上具有低電阻率的特性,而覆蓋于基岩之上的砂卵石層則表現為明顯的高電阻率特徵。以上述兩種地層的電性差異為基礎,利用電磁法探測技術可以描繪出岷江河道內基岩的起伏狀態,進而為考古發掘的有利區段劃分、挖掘工程的土方量計算提供依據。”團隊科研人員説,通過上述方法獲得河床基岩構造圖,尋找沉銀有利儲集區,就可為大範圍開展考古發掘提供方向;獲得河床砂石覆蓋厚度圖,則可預測考古挖掘土方工作量,就可為合理安排考古勘察工作提供技術依據。

  而構造圖、厚度圖僅是繪製水下科技“尋寶圖”的第一步,為在水下的泥沙、岩石中將“寶藏”在圖上標示出,團隊還運用了地質雷達方法,團隊參與人、電子科技大學博士後周軍説,這是一種採用短脈衝寬頻高頻電磁波信號檢測地下介質分佈的新技術,電磁波信號在地下介質內部傳播時遇到不同介質的介面時,會反射、投射,從而獲取地下介質的斷面掃描圖像,獲得“沉銀有利儲集區”。

  未來該研究團隊還計劃繪製出水下考古的“3D導航圖”。電子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胡光岷説,未來兩年內可以在岷江彭山段的河道內以電磁法探測技術為主,結合水下聲波探測方法,對該區段的岷江河床砂卵石層和基岩的結構變化情況進行網式3D探測。這包括利用聲波探測方法繪製河床的3D地形起伏,同時以電磁探測技術描繪河床基岩的3D構造形態。其中,水下電磁探測數據的3D快速成像與基岩構造形態的3D建模技術,將快速的為探測人員提供解譯模型,同時為考古工作提供決策依據。(科技日報成都3月21日電 陳 偉 本報記者 盛 利)  

 (原標題:“黑科技”一網打盡“張獻忠江口沉銀”——專家解讀水下考古探測技術)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