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解密蘭考之變(打贏脫貧攻堅戰)

2017-03-28 09:16:21|來源:人民日報|編輯:谷士欣

  55年前,焦裕祿拼盡一生,發誓改變蘭考面貌。55年後的今天,蘭考迎難而上,打贏了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3月27日,河南正式宣佈,蘭考率先脫貧。

  “三年脫貧、七年小康”,2014年,蘭考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鄭重承諾。

  三年大幹,引發蘭考巨變。曾經的風沙鹽鹼地,如今已是瓜果連片、企業林立。日前,本報記者深入採訪,解密蘭考之變。

  興産業、拔窮根

  “不能靠在墻根曬太陽,伸著手來要救濟”

  脫貧攻堅伊始,蘭考人自問:蘭考為啥窮?答案是:産業不興,經濟沒有支撐。

  “蘭考把脫貧攻堅與供給側改革相結合,找準特色産業,讓貧困戶在家門口穩定增收,拔下了窮根。”開封市委常委、蘭考縣委書記蔡松濤説。

  在蘭考産業集聚區,禾豐牧業有限公司流水線正在一刻不停地運轉。一隻只肉鴨經過屠宰、分割、包裝,運往全國各地。而遠在30公里外的考城鎮,劉土山村貧困戶陳新民也在時刻關注禾豐牧業。2016年,陳新民與公司簽訂養殖收購協議,一年餵養6茬鴨,年入6萬元,成功脫貧。

  像陳新民這樣養鴨的貧困戶,蘭考有3500戶。在龍頭企業帶動下,養鴨、抓鴨、搞運輸、做防疫,甚至蒐集鴨糞都成為當地老百姓創收增收的渠道。

  如今,儀封鄉代莊村的葡萄架子搭起來了,小宋鄉的蔬菜大棚蓋起來了,谷營鎮曹莊村養起了大白鵝、種起了雪蓮藕……“路寬了,水凈了,白天在家門口上班,晚上到村廣場跳舞。”現在的生活,代莊村脫貧戶代紅以前從沒想過。

  “蘭考扶貧不養懶漢,不能靠在墻根曬太陽,伸著手來要救濟。”縣扶貧辦主任胡良霞説。

  三義寨鄉付樓村村民郝金剛早年在磚窯幹活時被砸斷腳,落下終身殘疾,與兩個幼女相依為命,三年前被定為“兜底戶”。由於長期貧困,老郝很自卑,不願與人説話,少與鄉鄰往來。

  “兜底戶給夠補助款,也能完成扶貧任務,但只輸血不造血,老郝就會一直萎靡不振,兩個孩子以後咋辦?”幫扶工作隊和村裏商議後,先幫老郝建院墻、蓋廁所、添傢具,在取得信任後,帶他參觀縣裏養殖場、拜訪鄰村養殖戶,鼓勵他搞養殖。

  “養它兩籠兔子先試試。”老郝終於動了心。2015年7月,老郝用5000元到戶增收資金買來25隻優質種兔和飼料,建起兔舍。2016年,他賣出7批兔子,賺了1萬多元,順利脫貧。一向封閉的老郝“敞亮”了:“如果自己不想站,別人扶也扶不起來;如果自己想站著,別人誰也打不倒。”

  3年來,蘭考從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到建設産業集聚區、特色産業園,從小微企業遍地開花到多家上市公司落戶,實現了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蘭考村民在縣內務工率達60%以上。2016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1124元和9943元,比3年前分別增長10164元和4297元。

  促改革、敢擔當

  “貧困戶養殖可以貸款,政府貼息一大半”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如何用好上級撥付的扶貧資金,“讓好鋼用在刀刃上”,是蘭考的重要思考,也是精準扶貧的關鍵。

  2014年,河南省專項扶貧項目資金審批權全部下放到縣,蘭考縣又把審批權下沉到鄉,讓村裏自主決策扶貧項目,探索創新“先撥付、後報賬,村決策、鄉統籌、縣監督”的扶貧資金分配運行機制。“這樣一來,扶貧工作由原來村裏‘被動承接’轉變為‘主動運作’,貧困戶從‘與己無關’到‘以我為主’,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被大大調動起來了。”原駐村幫扶工作隊員郭俊玲説。

  作為六口之家的唯一壯勞力,東壩頭鄉張莊村貧困戶閆春光空有滿腔熱血,卻不知往哪使勁兒。村幹部建議他貸款養蛋雞:“只要貧困戶養雞養鴨養羊等,都可以貸款,不需要抵押和擔保,政府還貼息一大半。”2015年,農業銀行蘭考支行與蘭考縣畜牧局、財政局合作,對於有意願發展畜牧養殖業的貧困農戶,畜牧局在養殖資源、技術上給予指導,農業銀行提供信貸資金。

  通過這項扶貧政策,閆春光先後貸款10萬元,建起蛋雞養殖大棚,從2014年不足3000隻蛋雞發展到現在1萬餘只,從村裏的貧困戶變成致富帶頭人,2016年家庭純收入10余萬元。據統計,2014年至2016年間,僅張莊村貧困戶就在金融部門貸款217萬元發展養殖和鄉村旅遊,政府貼息8萬多元,沒有一筆貸款逾期不還。

  在蘭考,金融成為一池活水,對貧困戶精準滴灌。三年脫貧攻堅戰中,蘭考先後拿出3000萬元,作為風險補償基金,撬動10倍商業銀行貸款額度,支持貧困戶和致富帶頭人創業,助力參與扶貧的企業發展。與此同時,對已脫貧戶開展信用評定,通過銀行授信,可分別給予3萬—8萬元不同額度的貸款,並享受政府貼息。

  2015年底的一場大雪,壓塌了很多蔬菜、養殖大棚,一些貧困戶剛脫貧又返貧。“如何讓貧困戶重樹信心?政府要有擔當。”時任蘭考縣副縣長、中國證監會幹部楊志海説。之後,蘭考縣投入1000萬元作保費,與中原農險簽訂“脫貧路上零風險”保險扶貧項目,為23275戶貧困家庭、77447位貧困人口上了生活、生産兩大類保險,包括財産、人身、種植作物、農業設施、貸款擔保等15小項保險方案。從去年3月18日項目實施到今年3月17日,中原農險合計出險573起,理賠814萬元。

  蘭考還對已脫貧的村民,實施保險、産業扶貧、外出務工補助、大學生補貼、危房改造、雨露計劃等6項政策,確保其穩定增收不返貧;對兜底戶,除落實6項政策外,還提供醫療救助、中小學教育救助、光伏扶貧三項政策,同時全部納入低保,實施臨時救助、土地收益差額補助等,確保兜得起、穩得住。

  轉作風、強黨建

  “幹部作風大轉變,感覺焦書記又回來了”

  “要想重用,先去駐村,要想提拔,必下一線。”蘭考把脫貧攻堅作為錘鍊幹部、轉變作風的主戰場,先後選拔345名年輕幹部,派駐115個貧困村精準幫扶。嚴格遵守“5天4夜”工作制,堅持不脫貧不脫鉤,不拔窮根不撤隊伍。

  剛駐村時,紅廟鎮夏武營村幫扶幹部秦趁義時常被誤解,有的貧困戶直接跑來要東西,有的村幹部説他是“來鍍金”“搞形式主義”。秦趁義不辯解,就是苦幹實幹。夏武營村有種蔬菜的傳統,但道路極差,一遇雨雪,只能從地裏背菜往外賣,秦趁義多方爭取,為村裏修起兩條新路;為把3畝垃圾坑變成蓮藕池,秦趁義三伏天跳進垃圾坑,光著膀子清理雜草……一件一件事情幹下來,村民們都説,他是真駐村、真幫扶。

  領導帶頭幹,幹部比著幹,群眾跟著幹。在蘭考大大小小、各行各業的微信工作群中,大家淩晨還在討論工作的場景屢見不鮮。蘭考縣長李明俊説:“蘭考開會都在晚上,因為這樣方便黨員幹部白天進村工作。”

  真金不怕火煉。2016年,在鄉鎮黨委換屆選舉中,蘭考提拔重用一線幹部58名,其中39名是脫貧攻堅一線幹部,進一步激發了大家幹事創業的熱情。

  脫貧不是終點,小康才是目標。蔡松濤説:“一線經歷可以讓年輕幹部作風更踏實,工作方式更接地氣。有了這樣一批幹部,蘭考奔小康,信心十足。”

  與此同時,基層黨建難題也在脫貧攻堅中得以解決。蘭考重樹“四面紅旗”,開展以爭創“脫貧攻堅紅旗村”“基層黨建紅旗村”“産業發展紅旗村”“美麗村莊紅旗村”為主要內容的基層黨建活動。每半年在四項重點工作中各評選出10個“紅旗村”,隆重表彰,並給予村支書和其他“兩委”幹部每人每月300—500元不等的額外獎勵,進一步激發基層黨組織活力。

  54年前,焦裕祿親手種下的那棵“焦桐”,如今偉岸挺拔,儼然一座豐碑,激勵著蘭考幹部,堅持對群眾的那股親勁、抓工作的那股韌勁、幹事業的那股拼勁。老黨員孟憲書感慨道:“過去是‘群眾有問題,跑腿找幹部’,現在是‘幹部去串門,問有啥困難’,幹部作風大轉變,感覺焦書記又回來了。”

  (原標題: 解密蘭考之變(打贏脫貧攻堅戰))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