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談】英國學者:國際社會熱切關注“習特會”

2017-04-06 19:05:20|來源:中國網|編輯:靳松

  【老外談】英國學者:國際社會熱切關注“習特會”

  羅思義(John Ross)英國

  即將到來的“習特會”不單吸引了中美兩國人民的注意力,也是全球其他國家關注的焦點。

  此次“習特會”的成敗並非只關係到作為直接利益相關方的中美兩國。在互聯互通的全球化時代,要制定出最有效的國家政策,中美雙方都須考慮到其他國家的立場。

  事實證明,中國推行的互利雙贏模式能夠讓世界其他國家成為受益者,而特朗普政府中部分成員所主張的“美國第一”政策卻不儘然。

  從以下幾方面就可以發現,中國模式客觀上更有利於美國人民:

  首先,讓我們從最基本的數據層面進行比較。美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總量的4%,而中國人口占比高達19%。以目前的匯率水準換算,美國經濟佔全球經濟總量的25%,以國際可比價格,也即購買力平價(PPPs)計算,美國經濟佔比17%。而中國經濟則分別佔比15%和17%。

  根據購買力平價,中美兩國經濟均佔全球經濟總量的六分之一左右,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和貿易國。2016年,中美雙邊貿易額高達5,190億美元。

  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飛速上升,美國則有所下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1980年美國經濟佔全球總量的22%,而中國僅佔2%。當然,中美兩國仍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到2016年,眾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口中,只有12%的人均GDP水準超過中國。

  美國則是全球最先進的經濟大國。2016年,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美國人均GDP高達57,300美元,而中國人均GDP僅為美國的27%。

  從這些基礎數據指標上的差異可以看出,中美兩國都從雙邊貿易中受益匪淺。在包含多種消費品在內的中檔科技産品的貿易上,中國相較于美國具有壓倒性的成本優勢。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3月27日在英國《金融時報》發文指出:“2015年,美國從中國就進口了價值2,338億美元的消費産品。據牛津經濟研究院統計,中美貿易幫助每個美國家庭每年節約850美元。”

  由此看來,一些美國人對中國商品施加關稅的提議如果真的實施,美國的生活水準將嚴重下降,因為美國生産這些商品的成本高於中國。

  對中國商品施加關稅也不能幫助美國創造就業崗位。2009年,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輪胎加收關稅。最新研究表明,這一事件導致美國消費者每年花在輪胎上的費用增加11億美元——儘管美國輪胎業新增1,200個就業崗位,但為每個崗位付出的成本卻達到90萬美元。美國輪胎工人的平均年薪是40,070美元,所以消費者的損失中只有很小一部分用於直接補貼工人。

  11億美元花在輪胎上,就不能花在其他商品上,從而造成美國的其他經濟部門大量裁員——製造業增加了1,200個就業崗位,但零售業卻有3,700人失業。因此,對華輪胎關稅導致美國消費者損失11億美元,就業崗位數量減少2,500個。

  不過,美國在高技術産品方面具備競爭優勢。如果中國向美國出口消費産品和其他中檔技術産品,美國向中國出口高技術産品,那麼兩國貿易可以實現互利共贏。這與中國和德國的貿易模式十分相近——2016年,中國超過美國和法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合作夥伴。德國向中國出口高品質的機器設備,從中國進口消費産品。

  因此,中美打“貿易戰”的結果只會是“兩敗俱傷”——兩國生産商品的成本增加,人民生活水準下降,就業崗位減少。

  扣除物價因素,中美兩國經濟總量合起來只佔全球GDP的三分之一,所以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無法單方面決定世界經濟政策。

  “美國第一”政策意味著世界95%以上的人口,四分之三以上的經濟都要服從美國的利益——他們當然不會這樣做。美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總量二分之一(以某些方法計算),能夠決定國際秩序結構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

  同樣,一本名為《當中國統治世界》的暢銷書其實也是在聳人聽聞,因為中國並未具備這樣的實力。正因此,中國和美國在兩國關係之外,還要考慮佔世界經濟總量大多數份額的其他國家。

  中國秉持的互利共贏理念是其處理與他國關係的核心優勢。如果美國削減進口中國具備成本優勢的産品,降低了美國人民的生活水準,其他國家絕不會效倣。他們只想進入中國巨大的進口市場,銷售本國具備競爭優勢的産品,實現全球貿易效益的最大化——這正是中國互利共贏理念的基礎。

  此次“習特會”的成功舉行不僅關係著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也關乎其他各國的利益。(編譯:張麗穎 羅瑜)

  (作者係中國網專欄作家、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前英國倫敦金融與貿易署署長。原文連結:What the world is watching at the Xi-Trump summit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