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際>>正文

假新聞攪動大選 德國立法説“不”吸取美國教訓

2017-04-09 10:26:2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渠鴻儒

  -本報記者 安崢

  在這個“人人發聲”的時代,假新聞已成社交媒體巨頭共有的“頑疾”。德國日前公佈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社交媒體法案,迅速讓這個國家成為西方嚴打傳播假消息和仇恨言論的“標杆”。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該法案如果通過(執政黨在議會佔據多數,很可能獲通過),它將迫使“臉書”和推特等大型網站快速刪除煽動仇恨的假消息以及其他涉及“犯罪”的內容。否則,他們將面臨高達5000萬歐元的罰款。不過,這項令人高度期待的法案也引來爭議,批評人士譴責該法案勒住了言論自由的“脖子”。

  當天,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內閣對這項法案“點頭”,使得其極有可能在9月德國大選前成功闖關議會。《華盛頓郵報》評論稱,實際上,這也是德國對美國在去年大選期間假新聞氾濫的一種回應,政府不想讓相似的劇情在德國重演。

  吸取美國大選教訓

  自從特朗普以黑馬之姿當選美國新總統以來,美國各大傳統媒體對社交媒體上假新聞氾濫的討伐聲就從未止息。它們認為假新聞影響了選民判斷,成了特朗普獲勝的“幫兇”。前總統奧巴馬也公開譴責假新聞威脅民主政治進程。

  而在德國,網絡媒體、社交平臺同樣背負著炮製虛假新聞的污點。一則假消息稱,一名帶有俄羅斯血統的德國女孩去年被尋求庇護的難民強姦。據英國《獨立報》報道,德國媒體認為,在距離大選不足半年之際,這則消息將為德國國內關於移民問題的激烈辯論增添新的動力。

  眼下,總理默克爾正在尋求第四個總理任期。她領導的保守陣營正面臨來自反移民政黨德國選擇黨的挑戰。不過,近幾個月來,後者支持率略有下跌,中左派社會民主黨在民調中的表現與日俱進。

  德國司法部長海科·馬斯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當人們濫用社交媒體平臺,傳播仇恨犯罪或非法的虛假消息時,平臺供應商需要為此負責。”此次提交的法案只適用於德國境內。

  探索控制社交媒體內容

  歐洲其他國家也在想方設法打擊假新聞帶來的禍害。捷克最近成立了一個負責揭發虛假報道的特別機構。不過,專家們認為,如果德國這項法案通過,這將成為西方大國在控制社交媒體內容方面邁出的最大膽一步。根據假消息的虛假和非法程度,網站最短鬚在24小時內將其刪除,最長不得超過7天。

  除了假消息和仇恨言論外,這項法案還將針對煽動恐怖主義和向兒童傳播色情內容的報道。德國官員們認為,互聯網上與日俱增的仇恨言論已成為德國極右翼暴力事件(如向難民中心縱火、襲擊警察等)興起的主要原因。

  德國新媒體人、博客作家馬爾庫斯·貝克達爾説:“德國把自己視為拓荒人。現在它還是單打獨鬥,但歐盟委員會肯定會密切關注德國的行動。”

  引發“監管過度”擔憂

  不過,由於這項法案涉及面很廣,也遭到外界“監管過度”、“變相的審查制度”等批評。德國雜誌出版社協會主席斯蒂芬·舍勒表示,這一措施可能會使大型社交媒體公司成為“私人意見警察”。

  “臉書”是受該法案影響最大的公司之一,它從去年底開始陸續採取措施,遏制假消息傳播。作為對外界擔憂的呼應,“臉書”表示,該法案在一定程度上將內容是否合法的決策權錯誤地強加到私營公司身上,而這原本應該由德國法院負責。

  但德國官員認為,在應對虛假消息方面,社交媒體公司行動敷衍拖遝。馬斯引用的統計數據顯示,針對已被告知違法的帖子,“臉書”很快刪除的只佔39%;針對用戶投訴的帖子,推特很快刪除的只佔1%。

  德國官員表示,此次並不是設定新標準,而只是督促社交媒體“儘量”遵守有關仇恨言論和煽動犯罪的法律。與美國比,德國有關煽動犯罪和誹謗的法律要更嚴格些,例如法律禁止書籍誹謗德國領導人、認為否認“大屠殺”是一種犯罪行為等。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