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學者走訪河北邯鄲:精準扶貧計劃讓資金真正落在實處
作者在肥鄉區韓堡村番茄大棚參觀
作者向大名縣趙莊村薛俊芳奶奶學做塑膠花
作者在毛演堡鄉衛生院學習六步洗手法
應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邀請,近日,我有機會到河北省邯鄲市調研,親身體驗中國政府在扶貧行動中所取得的成績,看一看中國政府能否實現2020年全面脫貧的目標。
自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將扶貧工作當作優先事務。隨著改革開放後國內經濟取得的巨大發展,中國已經成功實現了7億人口的脫貧。
雖然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重要經濟體,但貧富差距依然存在,人均收入水準也和發達國家相距甚遠。據統計,2015年,中國仍有5575萬人年收入低於2800元,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從絕對數量來説,貧困人口仍然很多,但相對比例已經很低,只佔到了總人口的5%。
回顧歷史,不難看到中國減貧工作取得的進展:1990年中國還有6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下,而僅僅用了10年時間,貧困人口的數量就減少了一半。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的扶貧工作也隨時關注人均收入的變化,隨之調整貧困線的水準。在1986年,貧困線為年人均收入低於206元,如今則增長至2800元。
在另一方面,中國的扶貧工作預算也在逐年增加,2016年已經達到了660億元,相比上年增長了40%以上。
目前的中國,正在實施更加有針對性和差異性的精準扶貧計劃。這種方式能夠更加有效率地利用扶貧資源,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偏差和浪費,讓資金能夠真正落在實處。
這些有針對性的措施激勵了貧困地區發展有競爭力的産業模式,尤其是農業、旅遊業和電子商務。這些産業均為政府、企業和希望改善家庭狀況的家庭三方合力的結果。
我們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採訪團隊第一個到訪的貧困村落,是邯鄲市肥鄉區天台山鎮的韓堡村。在那裏,我們參觀了麗園農業産業示範園。
我們在這裡認識了一位從這個貧困村走出來的企業家。他用自己多年來的積蓄在家鄉建立了一個農業企業,為自己的父老相親提供就業機會,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
這個農業園區種植了高品質的有機番茄和其他蔬果,所有這些産品都會銷往附近城市。邯鄲地區與北京、天津和其他大中城市相距都很近,這也為産業園農産品的銷售提供了便利。
在這個農業産業園的運營中,貧困農民不只作為土地流轉方將地租給園區,同時也將自己的金融扶貧貸款入股企業。通過這種方式,貧困家庭可以在農業産業園中得到三重收入:在産業園中工作的工資、土地流轉的租金和産業園農産品銷售的分紅收入。
大部分在産業園中工作的都是婦女,因為大部分男性勞動力都選擇了進城務工,而女性選擇就近工作也能夠更好地照顧家庭。
近些年,該農業産業園年收入約為300萬元人民幣,其中有10%的利潤作為入股農民家庭的股份分紅。綜合這三層收入,一些家庭的年收入超過了7萬元,能夠讓他們一舉脫貧。
此外,我們也參觀了肥鄉區毛演堡鄉衛生院。我們和該鄉的幹部進行了座談,了解這裡貧困人口衛生教育和疾病預防工作情況。同時,我們也現場了解了衛生院對群眾提供的多種服務,包括為貧困人口提供上門醫療服務等。
第二天,我們參觀了邯鄲大名縣的邊村、趙莊村和大霍莊村三個村莊。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除了政府、企業和農村三方合作的方式外,精準扶貧的另一種形式:在這些村莊裏,邯鄲學院作為高校向貧困戶提供專業的知識和建議。
邯鄲學院為此派出了九位教師,每三位一組進駐一個村,幫助農民設立大棚種植蘑菇等農産品,也在田間種植核桃樹等經濟作物。
在趙莊村,我們拜訪了當地種植香瓜的農戶,也見識了當地老奶奶製作的塑膠花,這些花成功銷往俄羅斯。通過這種方式,我們發現老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工作補貼家計。
在大霍莊村,我們參觀了農産品銷往大城市的蔬菜大棚,與大棚的主人們進行交流。之後去拜訪了一座農戶自建的養雞場,在那裏,農戶通過飼養蛋雞來提高每月收入。
當地政府還特別關注到了一些肢體殘障貧困人員的現實狀況,幫助他們在屋頂架設了太陽能發電設施(同時架設輸電線路),可以將所産生的電力以優惠價格直接售賣給政府,從而獲得收入。
在大名行的最後,我們拜訪了縣扶貧辦公室主任張平,請他為我們介紹本縣扶貧攻堅戰的情況。張主任表示,目前大名縣已經非常接近脫貧目標,在2020年之前一定可以實現全面脫貧。
在這樣的行程裏,我們親身體驗了貧困家庭與中央、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也了解到了企業家為貧困人口提供工作機會的不懈努力。在社會各方的努力下,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在全面消除貧困現象。
作者:迭戈·馬宗奇尼(阿根廷),DiegoMazzoccone,拉美中國政治經濟研究中心拉美事務執行主任 編譯:萬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