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幫扶”助力河北威縣擺脫貧困
郭成巧(前)在威縣德青源蛋雞産業園區認真揀蛋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張威偉):威縣位於河北省邢臺市東南部,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5年11月,威縣與蛋雞企業德青源公司合作開展“金雞幫扶”項目,通過建設一個年飼養蛋雞240萬隻、産蛋5.5億枚的現代化蛋雞場,幫助當地村民脫貧。
“跟原先不一樣。原先你看著願意買,但是沒錢,買件衣裳得穿幾年。現在有錢了,能買點咱就買點。那會兒沒精神,現在精神都好。”今年72歲的威縣固獻鄉沙河王莊村村民邢懷信這樣形容自己參與幫扶項目前後生活的變化。
邢懷信的女兒已經嫁到外地,妻子患有肢體殘疾。此前,老兩口靠種兩畝棉花為生,加上政府給的低保費,一年收入僅有一千多元。隨著年齡的增大,老兩口無力耕種,也就失去了主要的收入來源,生活變得更加艱難。
“金雞幫扶”項目引入後,邢懷信和其他一些喪失勞動力的困難群眾將自家土地流轉給德青源公司用於建設廠房,項目覆蓋的四個鄉鎮村還組建了六個蛋雞養殖合作社,由合作社整體參與德青源的養殖項目。包括邢懷信在內的4424名貧困人口每人按4680元財政扶貧資金長期入股合作社成為特惠股東,每人每年都可分紅,從而讓扶貧資金變成了群眾手中實實在在的資産。
對此,沙河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張元華讚不絕口:“貧困戶每年每個人能從裏面分紅1000塊錢。頭幾年沒有這個扶貧項目來以前,他們這些失去勞動力的人沒有多少經濟收入。歲數大了,出去打工,不來錢;靠農業收入,這兩年農産品價格又低。這個扶貧項目一來,他們土地流轉,還有個流轉費,一畝地將近1000塊錢。從各方面來説,他們的收入比前幾年高多了。”
威縣與德青源公司正攜手打造一個年産蛋5.5億枚的現代化蛋雞場
按照“金雞幫扶”項目規劃,威縣政府負責流轉540畝農業設施用地,並籌資2.5億元用於場平土建和設備設施;德青源公司則投資1.25億元,用於生物資産和流動資金。該項目由德青源公司租賃運營,租期15年。然而,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在威縣扶貧辦剛開始動員群眾將土地流轉出去用於建蛋雞場時,有些村民是抱有懷疑態度的。
沙河王莊村61歲的王書元老人告訴記者:“一開始有一部分人接受不了,(因為)把地給徵出去了。到後來,老百姓都得到好處了,把錢給了,老百姓從內心底都高興了。”
如今,王書元在威縣德青源蛋雞産業園區從事門崗工作已經4個多月了。他説,當地百姓看到企業的發展,很多人也得到了實在的好處,現在人們都爭先恐後想要來蛋雞場工作:“德青源這個廠子真不賴,對老百姓不賴,對職工也不賴。給的工資也不少,每個月1800元,過年的時候,給幾百塊錢的卡,還能去超市買東西,(大夥)都想來這裡工作。”
據威縣德青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曉軍介紹,目前,在德青源蛋雞産業園區工作的員工,80%都是當地群眾。他們每個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享受“五險一金”待遇。園區還帶動了1038個公益崗位,包括安保、綠化、運輸、雞蛋包裝等工作,從而能夠更好地幫助當地老百姓就業。
威縣德青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曉軍在蛋雞産業園區巡視
郭成巧是德青源蛋雞産業園區的一名揀蛋女工。2015年,郭成巧的丈夫因車禍受重傷,至今仍臥病在床,無法上班,家裏還有老人和一對8歲的雙胞胎需要照顧撫養。鄉里安排郭成巧在德青源工作,她家的經濟負擔因此減輕了許多。郭成巧説:“以前都是我老公掙錢,原來的年收入就是一萬來塊錢。現在一個月的工資有二千多,一年有兩萬來塊錢。這裡離我家特別近,方便照顧他,也方便照顧孩子。我挺知足的。”
2015年11月開工,2016年6月進雞,只用了半年就投産運營,德青源“金雞幫扶”項目在威縣創造了一個奇跡。這個曾經聞名全國的産棉大縣,如今在“金雞幫扶”項目的帶動下,正一步步甩掉貧困的帽子。
威縣扶貧辦主任劉寶華對“金雞幫扶”項目的成效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每家每戶做規模化養殖,或者説規模化生産,做不了,市場的風險也很大。這樣給貧困戶帶來了一個穩定增收的産業,有勞動能力的更加致富,無勞動能力的能享受到穩定的分紅,再加上國家政策性的支持,兜底兒,這樣,穩定脫貧是沒有問題的。”
作為德青源公司“金雞幫扶”項目的第一個試點縣,威縣逐漸探索創新出一條資産收益扶貧的新模式。不僅如此,威縣還將這一模式複製到肉雞、奶牛、梨果、生物肥等4個項目上,推動實現對貧困人口産業精準扶貧全覆蓋。
提起未來的發展,威縣縣委書記安慶傑充滿信心。他説:“到2020年,全縣脫貧、致富,要和全國一道建成小康社會。”